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社交化阅读,应重质量

时间:2021-09-03 15:25:27

  韩小乔

  “我已使用微信读书阅读了77小时,邀请你一起免费阅读”“我的读书小队获得了3书币,果然天道酬勤”“点赞我的微信读书联名卡,送你无限卡会员免费读全场”……读书平台的相关链接时常出现在人们的朋友圈和群聊中,其代表的是一种“阅读+社交”的新方式。

  “唯甘于孤独者,始能读书。”在一些人看来,阅读与社交是对立的。阅读是安静的、私人的,保持独立,理性思考;社交是热闹、互动的,你来我往,相互交流。但换个角度说,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情感需要出口,传统阅读方式的确局限了交流的可能性和多样性。“要分享,不要孤独。”网络时代,以社交、多元、碎片、日常、互动、去中心为基本特征,阅读的边界逐渐消失,阅读的定义正在被改写。

  在科技发展与社会需求共同驱动下,阅读逐渐脱离传统文本的限制,变得更加自由与松散。社交化阅读,降低了社交成本,扩大了社交半径,既让兴趣相投的人找到彼此、让有共鸣的人互相讨论,又使读者能公开展示自己的思考,获得心理认同。也许作者只是在书中提到某一观点,但不同的读者讨论后,可能形成热议的社会话题,让知识更具延展性和流动性。社交互动带来的参与感,让人体会阅读的另一种乐趣。但同时,社交化阅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阅读方式和阅读品位所带来的改变和影响都不容乐观,由此引发的“阅读表现欲”需要引起重视。

  一些阅读平台依托真实的社交关系,引入读书排行版,根据阅读时长和互动频率激励用户的读书行为,提升用户的活跃度和黏性。然而,社交的压力可能会驱使用户将自己塑造成希望他人看到的样子。比如,讨论一本书时,切入点并不是这本书到底写了什么内容、讨论了哪些有价值的观点,而是想着和朋友进行对比,比是否第一时间在朋友圈转发资讯,比怎样展现自己的博闻强记,比如何去说服别人。比起阅读本身,一些人更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讨论,关注的更多是他人看法而不是文本情境。如果以这种炫耀式、功利化方式表达读书心得、进行沟通交流,就背离了阅读初衷。事实上,越是宣扬阅读的重要性,越是纠结于阅读的姿态和“人设”,越是把阅读当作社交工具,阅读就越会与生活渐行渐远,甚至成为一个符号、一种枷锁。

  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让阅读范围不断扩大,创作主体和阅读主体不断变换。一个好的书评、推送、问答不仅会被广泛传播,也会使创作者获得巨大的收益,这种收益不仅是精神上的满足,还包括物质上的奖励。在一些线上读书会,“职业读书人”把经过团队包装过的读书心得展现在社交媒体上,以获取更多流量。当点击量、阅读量成为衡量一个作品的唯一标准,阅读追求即时显著的效果,部分创作者就致力于将一些先入为主的价值和观点,通过迎合读者的认知习惯暗渡陈仓或明目张胆地灌输进作品中。社交化阅读看似在聚拢知识碎片,为读者省事省力省时间,但无形中也改变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让读者的思考能力逐渐退化。一些人不再愿意阅读长文或深文,而沉浸于琐碎、简单、幼稚、娱乐化的内容。读者越来越浮躁,严肃阅读、审美阅读、鉴赏阅读、求知阅读日渐式微,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为什么要一群人一起读书?我们又选择和谁一起读书?”阅读方式某种程度上决定人们汲取的是精神养分还是“毒垃圾”、心灵鸡汤。阅读并非不能与社交融合,但真正有质量的社交化阅读,应该是在开放多元的知识空间里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共同坚持有益的趣味和标准,鼓励独到的个人见解引发联动思考,不断提升观念。不管文本阅读的形式与传播媒介如何变化,总会有一群人坚持读自己喜欢的书,并通过阅读建立深远的关联,实现心灵的相遇。

稿件来源: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