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住旅店的日子

时间:2021-09-07 20:33:45

  人民旅社位于浑河南岸,每次来市里参加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我和赵哥都相约住在这家旅社的同一个房间,临阵磨枪,共赴考场。1980年代初,县城还没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场。我们早上从县城坐长客出发,下午才能抵达市内。

  我和赵哥同在机关工作,都是涌动在八十年代文学大潮中的文青,参加自学考试第一要务是拿文凭,其次丰富文学阅历,对我而言,还为转干。1983年转干,条件是1980年1月1日之前的代干人员,我是复员兵,三月入职,就差一点点。转干的另一个硬件是级别要股级以上,我是县委政研室干事,组织部门没有文件证明我属哪一级别,马上下文够股级也于事无补。没转干的工资比同龄人少涨半级,我发奋自学的动力就包括了拿文凭,转干,和涨工资。八十年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改革开放赋予年轻人使命感、进取心,为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必须从我做起,时不我待,奋斗、拼搏的风气,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共十二个单科,每年考两科,时于冬夏,这种学制好像量身为我打造的,相对灵活,自由。赵哥是68届初一,我是74届中学毕业,连高中学历都没有,有的只是一点阅读中外文学作品的底子,及同龄人普遍迸发出的韧劲——誓把在“文革”中失去的时间和青春夺回来。自学伊始,没有统一教材,我们到处搜集相关书箱和资料,去图书馆查阅,手抄,与别人借,东拼西凑,直到有了统一教材。备好书箱和资料,开始带着学,然后重点学。考试前的一个月开始上量,加班加点,点灯熬油。当时居住条件有限,下班后就留在单位学到小半夜,回家后为不影响妻儿休息趴在锅台上习写。临考的最后一周,我和赵哥就去住旅店,排除所有干扰,集中精力复习,像士兵打仗进入阵地一样。

  人民旅社是国营旅社,一个大院,圈楼,三个分部,房间是普间,撑门面的房客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员,供销科驻在组。我和赵哥一如赶考的“秀才”,选一个房间,两张木板床,一台黑白电视,

  进入房间即开始“悬梁刺股”——各自拿出自己的折子,用整张图画纸折叠而成的纸册,上面密密匝匝手抄了重点题和答案。我们把学到的精华与重点手抄到折子上,一个折子浓缩了一个科目,承载着我们的希望。我俩相互测试,你考我,我考你,相互提示,探讨,押题,取长补短,夜以继日。

  夏天,我们在房间里穿背心短裤,摇着扇子。去食堂吃馒头,啃咸菜,馋了就兜一袋花生米,回房间喝点小酒。复习到头昏眼花,我俩从窗子跳入天井,打一会儿羽毛球。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县里还没条件实况转播,我俩则在房间里守着一台黑白电视一直看到天亮,过足球瘾。每次考试考场不固定,上次在河南某校,下次又换到河北某中学,考前头一天我俩要到考场走一遭,确定坐几路车到哪里下车,以免误了考试。十二个单科,就这样一次次住旅店,一次次闯关过隘。回过头去看,难啃的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想蒙混过关绝对不可能,没有毅力也无法坚持到最后,早就败下阵来。

  1986年底,我历时三年拿到了十二科单科结业证书,比赵哥晚了半年。我的运气差了点,考过两科58分,每一次补考要半年以后。转年,我被选送到辽宁文学院青年作家班学习两年,学习期间辽宁大学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证下来了,有关部门按国家规定自动为我转干,半级工资也如愿以偿补上了。
 这辈子我一直没有机会参加高考,是自学考试圆了我的大学梦,自学成为我一生的自觉。岁月不居,三十多年过去了,八十年代那一段发愤自学的履历一直令我骄傲,至今仍怀念进城赴考住旅店的那一个又一个紧张、充实、愉快的日子。解良

稿件来源: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