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默然独守吾太玄

时间:2021-09-07 20:33:45

  在诗人海子的故乡查湾,我一个人绕行与穿越,然后站到文化广场,读那一首首非常熟悉的海子的诗。海子生前名气不大,作品发表不顺利,他甚至受到某些诗人的嘲讽,但他坚持创作,似乎意识到如《春天,十个海子》所写的一样:“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

  海子的复活意识,建立在什么信念之上?许多评论家、诗人在为此寻找答案。其实,历史上面对讽刺、冷漠而相信自己的作品会流传的诗人不在少数。他们之间,冥冥中,有没有意识的关联呢?元代著名学者虞集有一首诗《书上京国子监壁》:“扬雄不晓事,守道栖栖者。玄经百无徵,白发谩盈簪。”

  扬雄,汉代学者、诗人。他年轻时很有个性,写作注重文采,不仅语言漂亮,还充满锐气,他敢于批评“圣人”,即“不与圣人同是非,颇谬于经”,可见他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年轻人。但是年长者看不惯他,骂他“怪迂析辩诡辞以挠世事”。

  扬雄反对轻生,认为君子时势顺利就大有作为,时势不顺就像龙蛇蛰伏,机遇好不好是命,何必自己投水呢!他写了一篇《反离骚》,摘取《离骚》中的句子进行反驳,然后投到江水中,以此方式哀悼屈原。

  随着年龄的增长,扬雄读了不少书,经历了很多事,他的文章越写越偏重于理性,特别深奥,他将此看作是人格的成熟,修养的提升。他后悔当年写了那些轻飘飘的东西,并且批评当下一些年轻人将文章写得轻薄肤浅,“非法度所存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也”。在老扬雄眼里,文采艳丽、思想尖锐为“不正”,“不合乎先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他从赋转向《太玄》和《法言》的哲学文章写作。

  扬雄家境一向贫寒,当时有不少佩服他的人自带酒菜跟他学习,有个叫侯芭的人跟他住在一起,潜心研究《太玄》《法言》。经学家刘歆见此情形,似乎有些嫉妒,他对扬雄说:“白白使自己受苦!现在学者有利禄,还不能通晓《易》,何况《玄》?我怕后人用它来盖酱瓿了。”扬雄笑了笑,没有作答。

  杨雄写过一首赋《解嘲》,专门针对说风凉话的人:“今子乃以鸱枭而笑凤皇,执蝘蜓而嘲龟龙,不亦病乎?子之笑我《玄》之尚白,吾亦笑子病甚,不遇俞跗与扁鹊也,悲夫!”他表示,自己虽不敢与那些名家并列,但是能够做到“默然独守吾《太玄》”。

  知玄知默,守道之极。爰清爰静,游神之廷。惟寂惟寞,守德之宅。世异事变,人道不殊。彼我易时,未知何如。也许是这种相对认识论的思维方式,给了他不怕嘲笑的勇气。只见“江湖之崖,渤澥之岛,乘雁集不为之多,双凫飞不为之少”;只见“旦握权则为卿相,

  夕失势则为匹夫”……这类现象很普遍,万事万物处于变化中,自己把《太玄》写好了,它或许就能在时代变迁中遇到被人欣赏和认同的机会。

  扬雄在《太玄》中,提出以“玄”作为宇宙根源的学说,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在社会伦理方面,批判老庄“绝仁弃义”的观点,重视儒家学说,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后来,比扬雄小三十岁的东汉学者桓谭根据自己的判断,认为扬雄的作品会流传,其理由是:“文义至深,而论不诡于圣人。”

  当时有权势的文化人王邑、严尤听说扬雄死了,对桓谭说:“你曾称赞扬雄的书,难道它能流传后世吗?”桓谭说:“一定能流传,但我们或许看不到那一天了。平常人大都习惯于轻视近的而重视远的,亲眼所见的扬雄,没有地位,容貌也不动人,便觉得他写不出什么杰作,甚至轻视他的书。我认为,扬雄的书将来肯定会遇到有眼光的君主和贤者,然后被广泛阅读和称赞,并且其作品的价值会超越很多当代名家。”

  情况确实如此,扬雄的书一直流传下来了,包括赋和文。尽管扬雄对自己年轻时写的赋公开否定,将赋贬低为“童子雕虫篆刻”,乃“壮夫不为”,然而其《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也照样流传了下来。《文心雕龙·杂文》说:“扬雄《解嘲》,杂以谐谑,回环自释,颇亦为工。……扬雄覃思文阁,业深综述,碎文琐语,肇为《连珠》,其辞虽小而明润矣。”

  臣闻明君取士,贵拔众之所遗;忠臣荐善,不废格而所排。是以岩穴无隐,而侧陋章显也。扬雄创立“连珠体”,辞丽言约,旨意丰富,也是对汉语写作的一大贡献,对后世班固、贾逵、傅毅、蔡邕、陆机、谢灵运、刘祥、陈证、黄芳、萧衍、刘潜、凌廷堪等历代众多作家都有影响,连现代作家俞平伯还作过《演连珠》数十首。

  我在海子文化广场象征太阳的圆形空间伫立良久,将扬雄的“一生一死,性命莹矣”这句话,拼接到海子的诗句“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似乎感觉到,海子曾经接触过扬雄的《太玄》。

  海子虽没有像扬雄否定赋那样,否定自己的抒情短诗,但他确实更看重自己的长诗以及其背后出于某种巨大元素召唤的诗歌精神,他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
 坚持,放弃,肯定,否定,他们在各自的时代,将作品交给了时间,将预知交给了未来。何诚斌

稿件来源: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