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在南通参加笔会,会后,组织者邀请大家爬剑山。我都没有注意到,那一天正是重阳节,就在剑山的登山道上,我遇见了当年教我初中语文的陆老师。只见一位小巧玲珑的老太太矫健地赶到我面前,摘下米黄色的遮阳帽,露出慈祥眉眼与稀薄顶发,目不转睛地打量我,让我猜猜她是谁。
几经提醒,我终于认出她来了,并惊讶于陆老师30年后的识人眼光。
陆老师那一年75岁了,依旧皮肤细嫩,眼神明亮。她所戴的黄白色遮阳帽是藤草编织的,上面有缝隙,此时正插着一小枝红果子,随着她的步履轻轻摇晃。当我请教老师,帽子上插的是什么果实,老师大笑道:“这是山茱萸呀!今天是重阳节,是一定要插山茱萸的。”老师跟我一起爬山,她说,在外教书近40年,退休后,叶落归根的心愿越来越强烈,最终,她回到故乡南通养老。晚辈都关心她,觉得她年纪大了,重阳登高要悠着点,剑山的高度刚刚好。这座山是狼山余脉,形状也像一柄横放着的宝剑,所以又名“剑脊山”;剑山很有意思,在南通市郊的五座山中,其他的四座山都是纵向走势,惟独剑山呈横向走势。所以唯独剑山,视野辽阔。
遵循古风的老师,手臂上认认真真扎着一个小布袋子,靠近她的臂膀时,我嗅到一股浓郁的药气。老师解释,这是她自己配的小药囊,里面有山茱萸,也有薄荷、甘草等中草药。路遇从前的学生,没有礼物可赠给,陆老师立刻摘下臂上的小香囊,不容分说地要给我系在手腕上。她坚持说,你们大城市里的中年人,都不大理会这些风俗了。其实,生活若没有这些仪式感,日子该过得有多寡淡啊。在重阳节这一天,我们老南通人每家都会在门口插上茱萸,配上几大盆盛放的菊花,认为可由此消灾解难,清除瘟疫。
老师走到微微出汗,依旧能中气十足地向我讲述重阳节风俗的由来。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讲过一则故事:汝南人桓景追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那天,桓景一家人登山回家之后,发现自家的猪,羊,牛,狗都死去了,而家人因为外出得庇护而安然无恙。
老师问我,能否向笔会组织者请上半天假?今天晚上她要与我同饮菊花酒,共尝重阳糕。
那天老师带我去买糕。在一家老字号的糕团店,我看到,为老寿星定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宝塔的形状,顶上还要装饰两只松糕小羊,以象征“重阳(羊)”。菱形的枣泥松糕虽只有一层,但所插的小红纸旗极为精致。小红旗上要剪出茱萸、菊花、双羊的样子。南通有“重阳日子买大糕——为旗(奇)”的歇后语,是说重阳糕上插的刻纸小旗,这才是老人家与小孩子的最爱。
南通地方文献中,插旗的风俗与家长们望子成龙相关:“(九月)九日订赤糖粉枣糕,上插小彩旗,为秋社时食。相传陈、顾就天宁寺筑会文一室于此日,上梁时有双鸦各衔旗,插梁上,后(陈、顾两人)皆登第。遂为旗糕传话。”文献中提到的陈尧与顾养谦,都是明代通州人,陈尧后来官至刑部侍郎,顾养谦历任户部侍郎、蓟辽总督。关于这个典故,李琪在他的《祟川竹枝词》中,以如今脱口秀演员一般幽默的口吻写道:“记取重阳酒一杯,枣糕上插小旗回;小儿拍手笑相问,可是双鸦衔得来?”
陆老师强调,除了松糕以外,以往南通人所吃的重阳糕,一定要有松仁核桃云片糕。她记得她小时候,重阳节去给爷爷奶奶拜寿时,爷爷一定会动手撕开一两片云片糕,以雪白软和的糕轻拍每个孙儿的脑门儿,以示祝福孙儿辈疾病远避,逢考必中。陆老师含笑说:“快70年前的事了,如今清晰得仿佛在眼门前。可见,人老了以后,其烂漫心性越趋近于孩童。直到今天,爷爷奶奶给予我的这份爱,我依旧牢记在心里,并打算传之我的孙儿们。”明前茶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