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秋在杨头

时间:2021-10-22 10:53:02

  陈俊

  杨头算得上桐城海拔最高的村庄。杨头背依的大徽尖,海拔1057米,是桐城境内第一高峰。杨头的山山岭岭还是我们的母亲河——龙眠河的源头。国庆第四天,秋阳明艳,热情似火。连日的晴好天气,使满目青山生机勃郁,也给我们的杨头之行带来了撼动心灵的悸动。

  山是眉峰聚,一个浪峰把无穷绿掀起来,往高处甩,甩到半空突然凝住;潮水退去,波峰浪谷的形还在,我们就在这波峰浪谷的盘绕中,到达了高旷的峰顶。停下车,向下看,千峰万壑碧树争流,仿佛一条条游龙蜿蜒东去。往上看,群峰耸立,擦着天的边沿,与蓝天齐。

  杨头村的白墙红瓦,在对面的绿色山体中鲜明地凸现出来。秋天的杨头,成熟的气息弥漫山间,茶花满枝,洁白灿灿。村头屋后,东一棵西一棵的柿树挂满金黄的硕果,一些山鸟欢快地飞来飞去啄食那甜得化不开的汁。

  杨头很早就有两样东西出名:一是茶叶,二是路难行。对这两样,我都有过切身体会。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十八九岁时就来到过杨头,还在村里宿了一晚。我那时正在师范读书,结识了一位桐城中学的汪老师,有一天他说带我们去龙眠老山一个叫杨头的地方,他当知青曾下放在那儿,和村里人都熟识。他每年都去那儿买茶,他只喝那儿的茶,顺便带我们去体会行路的艰辛和山里人的淳朴、热情、好客。我和几位同学欣然而往。

  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走那么长的山路。一行人从城关走到龙眠山口,沿着水库走到双溪,再从双溪走到黄燕,之后开始翻山越岭。一路很少遇到人家,走的都是土路,渴了喝山泉水,累了在松树下休息。从清晨出发,一直走到黄昏才走到那个叫杨头的山顶村庄。我们还是意气风发的少年,空着双手走到山顶便累得气都喘不过来,想想那些日日从这样的路上挑柴担草到城里卖点钱讨生活的人,他们的日子过得如何艰辛!

  进了村,村民果然客气,汪老师一路与人打着招呼。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家家门前都有合抱粗的松树、香樟、皂荚树,仿佛我们误入了世外桃源。最后,大伙儿进了几间平瓦房的人家。有孩子跑在前面告诉了主人家,一位憨厚、朴实的中年人早已在门外迎接。这家人特别热情,晚饭时摆了一桌山珍野味,女主人还给我们每人泡了一杯茶,一掀杯盖,一股幽兰香气直扑鼻孔,清雅生津,一路的辛苦和饥渴仿佛在这一刻得到了全部回报。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如今村里通了水泥路,路修到家家户户门前,买茶叶、卖茶叶再也不用翻山越岭肩挑背驼了。这些年,村里趁着脱贫攻坚的好政策,大力发展茶叶经济,全村共有茶园3700亩,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村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家家都过上了好日子,眼下,他们又正在谋划利用大徽尖的自然和人文优势发展旅游产业。

  我想找回一些当年的记忆,便请本地民俗作家项小友带我们到村庄里转转,实地体验下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化。

  下了村部二楼,门前的格桑花开得纯洁浪漫,粉红一片。在有机茶合作社社长王忠平的家,一进门,正面墙壁上挂着“桐城茶源”四个大字,一语道出杨头茶在当地的重要地位。

  客来茶当酒。王忠平泡了一壶桐城小花红茶,这是他们合作社近年才开发的一个新品种。“杨头茶茶质优、价格高,但品种单一,亩产量只有十斤左右,头茶采后,后面的就没人采了,甚是浪费。”王忠平坦言,他开发红茶就是想提高茶叶的利用率。

  氤氲茶香里,轻抿一口茶,清爽宜人。与祁门红茶的香浓厚重相比,桐城小花红茶香清灵秀,清气满怀,一杯入口,让人胸气振奋。

  接下来是参观茶叶加工厂。王忠平指着生产线上各类烘干机、理条机、制茶机等大型设备,耐心地给我们一一讲解茶叶制作的近十道工序:收茶,摊青,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再摊凉,走火,成茶。从摊青到成茶,他们严格按照每道工序的时间和要求,绝不投机取巧、省工省力,整个过程用时超十小时。“以合作社形式抱团发展,避免了一家一户小作坊式生产,茶的品质得到提升,名声越来越响,价格也不断走高。目前合作社入社社员超过100户,入社茶园2000多亩,茶叶均价每斤400元,最高时能卖到2000多元1斤。”听着王忠平如数家珍般介绍情况,再看着眼前的变化,我为山村的巨变感到由衷高兴。

  从茶厂出来,我们沿着水泥路从徐家老屋走到王家老屋,又从河东走到河西。当年的草屋瓦房,如今都已变身为漂亮的小洋楼。当年在低矮的厨房锅灶里炒茶,如今是在钢构大厂房里机械化制茶。

  王家老屋所处的位置和约略的样子,还很像记忆里我曾来过的那个庄子,但30多年过去,也不知究竟是哪一家了。一户门前有棵石榴树,拳头大的石榴压弯了枝头,并无人采摘,看着让人眼馋。站在门口的老婆婆叫我们去摘,见我们犹豫,便又热心地大声招呼:“孩子们都出去了,也没人吃,你们摘吧!”30年沧海桑田,村容村貌大变样,唯一没变的是他们的朴实热情。

  沿河去看龙井岩瀑布,一路林花修竹甚是幽静。枯水季节,瀑流很小,但一瀑凌空泻下,也给了我们扑怀的清凉。

  河边,秋空下,一棵野柿子树正打开一树桔黄的泉眼,悬下静谧的诱惑。它静静站立着,成了山村的路标。

稿件来源: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