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凡有人家结婚,前一日,大门两侧必先贴上双喜字;还要贴上“龙”“虎”二字,“左龙右虎”,即“龙”字在大门左侧,“虎”字在右侧,取意“龙虎坐镇,逢凶化吉”。大门上贴一副对联:喜三星在户,卜五世其昌。
记忆里,对联都是太爷写的。太爷个子瘦高,背微驼,手里的拐杖是光滑的,胡子总是雪白的。有青年,踩着朱漆的凳子或不高的竹梯,贴喜字贴对联,至于怎么贴,得听太爷安排。
太爷把拐杖靠墙上,颤巍巍把对联展开,看过了,说这副贴在新人房门上。青年便仔细地在门框上刷糨子,工整妥帖地贴好对联。房门贴“一世良缘同地久百年佳偶共天长”,或“双飞都是关雎鸟并蒂常开连理枝”。而厨房,则要贴上“厨内精心调五味堂前聚首会百朋”。门楣窗框上贴横匾:鸾凤和鸣、百年好合、喜结连理等,不一而足。这都是太爷吩咐的。
每贴一联,太爷总让青年读读词句。凡读得下来,太爷必赞,说读得对,读得好。有不识的字,太爷便教读,还会把对联的意思给讲了。太爷说,这都是“文化”。
大红的喜字贴上,大红的婚联贴上,整个院子漾满了喜气,每一个走进院子的人啊,都沾了喜气,不自觉地,脸上笑开了花。
若是婚期在仲春或秋尾,遇到暖太阳,院子里便会聚一帮女人,是新人的婶子大娘们,她们是来包水饺的。“上轿饺子下轿面”,这饺子,新人得吃,凡来帮忙的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也得吃。
饺子须得多包。院子里,一溜四五张饭桌排开,面板安放在饭桌上。剁馅儿,和面儿,擀皮儿,饺子包得圆鼓鼓。新嫁过来不久的小婶子,面含粉色包着饺子,饺子还要捏一排褶儿,说这是千层褶的宫廷饺。
女人们手里忙,嘴也不闲。最是拿梳了油光头,穿了红衣的喜婆婆打趣,笑说这是要把明天过门的儿媳比下去了。有人抬头,看新人房子里叠得高高的被褥,冷不丁说一句:“新褥子,大花被,一对新人盖着睡,来年一生生一对。”小婶子听了,低头嗤笑,一帮女人也闹哄哄笑。笑声满了院子,满了小村的大街小巷。
太阳红彤彤着脸,慢慢落山了。包好的饺子,也端进厨房。“扫净庭阶迎客驾,携来笙管接鸳舆”,院子里外得仔细清扫,扫得一尘不染。
新人房里掌了灯,得给新人铺床了。新弹的棉花,新缝的被褥,“八铺八盖”,是新人床上的标配。被子或一色大红,或有描龙绣凤的图案。
哥嫂铺床,这是小村的传统。哥嫂穿戴一新,嫂子还描了眉,涂了口红。被褥一床床铺到喜床上,满脸褶子的大娘清了嗓儿,说着铺床的吉利话儿:“一铺金,再铺银,麒麟送子送上门……”
被褥铺好,被褥上再撒几把栗子枣儿花生喜糖。六七岁的男孩儿被抱上床,左滚右滚,这叫压床。大娘的声音欢乐而高昂,说着“压床压床,如意吉祥,早生贵子,人财两旺。”满屋子里的人便鼓掌叫好儿。
床铺好,院子里点燃两挂鞭炮,响亮的鞭炮声在小村里回响。小村里所有人家就都知道,这一家,明天要办婚事了。手头的活计,明天可停下来,要去帮忙,要去看新媳妇了。
贴喜字贴婚联,包饺子,铺喜床,每一项,都是喜气洋洋,都寄托着人们对新人的美好祝福,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年年,婚事不断,一年年,日子越过越好。肖胜林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