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克友
三公山是铜陵的最高峰,风景旖旎,美不胜收;三公山脚下有栋屋,名曰“三公精舍”,虽不富丽堂皇,却高山打鼓,名声在外。
2021年全国“乡村阅读榜样”公示名单中,“三公精舍”的主人臧永榜上有名,且为安徽省唯一入选者。
一个周末的上午,我再次造访“三公精舍”。温和的暖阳给这座不起眼的二层楼房披上了淡红色的面纱,给人一种暖心的惬意感。阳光柔柔地射进玻璃门落在书架上、人身上、白瓷砖上,氤氲出一种静谧清心的情调。
迎面墙上,挂着一幅装裱的书法作品,“知止”二字,遒劲有力。我仔细端详着,揣摩着其中意蕴。止,止闹也。一进入书屋,一切都变得安静怡静,世俗的喧嚣声逃之夭夭,不闻其声。
一排一排的崭新书架,一本一本散发纸香的书卷,一张一张的木制桌椅,没有图书馆的阴暗,没有阅览室的逼仄,没有超市的拥挤,一切是那么和谐,又是那么妥帖:是个实实在在的读书好地方。
书架上的书有文学类,有农技类,有音乐绘画类,也有教辅类,适合不同的读书群体,满足不同的个体需求。
几个小学生模样的孩子正安静地趴在书桌上写作业,他们一会儿翻阅图书,一会儿在作业本上快速地书写着,那“刷刷刷”的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悦耳动听。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双休日,“三公精舍”为孩子们提供了读书研讨交流的场所。
一位头发雪白的老人,一手拿放大镜,一手翻开《全唐诗》,聚精会神地翻阅着,口中不时吟诵出韵味十足的唐诗。我不好意思地打扰道:“老爷爷:这么大年纪还看书?”老人缓缓地抬起头,轻声说:“打牌钓鱼闲叨都不是我的爱好,我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让我生活充实,令我精神振奋。只要我一口气还在,我都要到精舍来看书习字。”我情不自禁地向老人竖起了大拇指。
一位四十岁上下的农妇推开门急匆匆地来到书架前,挑选出两本书后在《借阅登记簿》上记下了书名和借书人的姓名,又急匆匆地抽身离去。我有点迷惑不解,精舍里另一位读书人热情介绍说,她家住在附近,有时放下手中家务事,从精舍里借几本书拿回家看看,调节调节一下生活节奏。“三公精舍”可随时借阅,随时归还,真正做到了好书共阅共享。
“三公精舍”创始人臧永是一名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教师,但他心系乡村振兴,热心公益事业,自掏腰包创建了乡村阅读点,书籍由少到多,规模从小到大,影响由近及远,成为当地一张响当当的阅读名片。
“让阅读伴学子成长,用阅读点亮乡村。”这是臧永的初心和追求。“三公精舍”创办以来,越来越多人走进知识的海洋,汲取玉露琼浆,让脚踩的地方成为“诗和远方”。
我恋恋不舍地告辞“三公精舍”,回头再看一眼“知止”两字,方悟这“止”的不仅仅是嘈杂,“止”的还有物欲和愚钝。
一个爱读书的乡村,一定会欣欣向荣;一群爱读书的乡村人,一定将成为文明之风的践行者。
恍惚间,一道道精神之光从三公精舍里射出,照亮人心,闪亮天空。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