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萃莲
我童年时,村里常放露天电影,柱子还没埋好,孩子们就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地早早占好位置。电影几乎是战争片,孩子们看得如痴如醉。其实,我那时也不怎么懂故事情节,电影上的人物,在我眼里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分,打鬼子的战士就是“好人”,看到有好人牺牲了,我忧伤难过,看到好人终于打败坏蛋的美满结局,我心中充盈着快乐。
读书后,我看过一些有关战争的书籍,其中的英雄不胜枚举,令人崇敬,但我觉得他们都很遥远。后来,奶奶说起自己年轻时候一家人“跑反”的经历,鬼子来了,村民拖儿带女、扶老携幼地仓皇逃离家园,鬼子无恶不作,烧杀抢掠,村民苦不堪言,幸亏那些军人,打跑了鬼子,人们才过上了安宁的日子。我才知道,英雄并非遥不可及。拜谒“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后,我才明白,电影里的那些战争镜头曾经近在咫尺,童年时我眼中的“好人”,原来就在我们身边。
“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位于陈瑶湖镇水圩村的谢氏宗祠,宗祠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白墙黛瓦、翘角飞檐,南边有被毛泽东称为“游击专家”的林维先居住旧址。广场上有东晋名士谢安的塑像,他因淝水之战声显名扬,水圩村聚居的谢家,就是谢安和谢玄叔侄的一支后人迁移至此的。
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陈列馆,通过丰富的文字、图片、实物,展出了桐东抗日风云人物的事迹,再现了当时军民战斗和生活的情景,分为“桐东抗日民主政府大事”“桐枞抗战史略”“桐东抗战群英谱”“侵华日军投降”“桐东抗战的历史意义”等板块。桐东山地与湖沼并存的特殊地形,当年为新四军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游击环境,他们以陈瑶湖的湖区为依托,打得鬼子心惊胆战,桐东抗战是全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桐东抗日根据地在发展党的组织、开展反顽斗争、创建和发展皖江根据地,以及后来的渡江战役中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8年10月,华野先遣纵队第七、第九两个支队来到三公山和陈瑶湖,这两个支队的指战员中,有许多当初在桐东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工作过,他们熟悉地形,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这为渡江战役的实施,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展板上的内容再现了昔日的那段抗战历史。 1940年7月,新四军第三支队参谋长林维先率五团三营来到陈瑶湖,组建了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并任团长,在水圩村谢家祠堂召开了成立大会。 10月,成立桐庐无县委,在县委书记鲁生的主持下,桐东地区包括青山、水圩、四虾、周潭、施湾、源潭、老湾、六洲等八乡参议会在谢氏宗祠召开,成立了“三三制”的桐东乡政联合办事处。 1941年2月,日伪军大举“扫荡”,桐东抗日根据地失守。 4月,新四军七师直属五十五团团长谢忠良和政委黄火星率五百余人来桐东,恢复了抗日根据地。
桐东抗日史上,陈瑶湖之战惊心动魄。 1941年正月,日寇集中3000人的兵力,出动飞机、坦克、大炮、舰艇,对桐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因事先获得情报,驻扎在湖中的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林维先团长和县委书记鲁生周密研究对策。农历正月十二,林维先紧急部署,命二大队一个排至横山警戒,两个排到苎镇口警戒,五连到龙王嘴监视敌人,六连在大队长方瑛的率领下,护送从皖南山区突围出来的新四军向龙王嘴转移。桐东区委书记王光钧带一个排的兵力坚守王家排,剩下部队掩护县委机关转移,同时疏散湖区群众。
第二日凌晨,日寇炮轰陈瑶湖及其周围地区,并分兵两路:一路由老洲头经苎镇口直插青山;一路由灰河乘汽艇、木筏直取龙王嘴,形成包围和夹击之势。拂晓,警戒苎镇的新四军与日寇相遇,新四军边战边向水圩方向撤退。在汪家嘴,“挺进团”二大队和一部分新四军被日寇包围,六连战士连续突围三次,都未能成功,最后,他们用火力掩护从皖南山区突围而来的新四军由水路后撤,而六连战士坚持战斗,直到天黑才冲破封锁线。二大队五连与日寇战斗异常激烈,四架日机向五连阵地狂轰滥炸,战士们撤退到陈瑶湖的芦苇丛中。在日寇强大火力下,挺进团部分未来得及撤走的将士英勇反击,战斗惨烈。十四日,日寇采用“三光”政策,在陈瑶湖地区实行“清乡”,将王家排、许家排等地40多户农民房屋烧毁,老百姓伤亡600多人,日寇的罪行罄竹难书。看着展板上的介绍,我仿佛看到,炮火连天,硝烟弥漫,我军的领导和战士,顽强地抵御日寇,在弹尽粮绝,伤亡惨重的情况下,这些革命勇士依然没有退缩,他们视死如归,与敌人血战到底,最终因为寡不敌众,鲁生、方瑛、吴中亚以及六连一排长等40余位军政人员壮烈牺牲,群众尸横遍地,血水染红了陈瑶湖的水……
看着展板上鲁生、黄彬等抗日志士的事迹,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鲁生是湖北省黄梅县城关镇人,出生于资本家家庭,读书刻苦,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弃文从军,积极地参加了革命。革命经费不足,他曾多次拿出家里的银元资助。期间,他领导的多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 1939年11月,上级派他到桐东工作,后来被任命为桐庐无县委书记,全面负责当时的革命工作。1941年2月15日,鲁生根据上级党组织的安排,带领十三个党政干部和一个通讯员,由王家排动身赴皖西,在水圩双河口与日寇激战,鲁生腹部受伤,英勇献身,年仅二十六岁。
黄彬是黄镇将军的胞弟,横埠镇黄山村人。1938年10月,黄彬从延安抗大学习归来,进入新四军四支队工作,在横埠黄家山创立了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成立了一支抗日游击队。第二年,撤消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以原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了桐城第二游击大队,黄彬任大队长。他多次率部袭击日伪军据点,被老百姓尊称为“飞将军”。1942年秋,黄彬已经担任新四军第七师五五团副团长兼政治部主任,当时他和政委率领二十多人到铜繁地区招抚一支小部队,完成任务后趁夜过江,遭遇日寇炮艇,不幸献出生命,时年三十岁。在战争时期,这样的英雄数不胜数,英雄已逝,精神不朽!
忆往昔,我们铜陵涌现了无数革命烈士,为了新中国,他们抛头颅、洒热血,那些电影上的英雄,原来就在我们身边!如今,我们驰骋在幸福的大道上,先烈们那坚贞不屈、舍身取义的伟大精神,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革命精神必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