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父亲并没离开

时间:2021-11-12 15:27:40

  父亲离开我们竟然有15年了。父亲出生在河北省灵寿县,14岁追随南下的舅舅来到安庆东流县,成为县委会的通讯员。可当时的父亲一个字也不认识,急性格的他急得晚上睡不着。他发现县委食堂的厨师长识字,就拜他为师,每天请教10个字。持续了一段时间,厨师长的文化终究是有限的,于是他让父亲买本字典做老师。就是这本小小的字典让父亲的世界有了一束光,照亮了他的自学之路。这本50年代翻旧了的字典,后来被我带到北京,每每看到它,就会看到少年时期的父亲在昏暗的灯光下夜以继日学习的场景。

  功夫不负有心人,父亲不仅能看书读报写信,还能写诗写文章并创作了多部剧本,对文学的热爱仿佛与生俱来。父亲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也是超乎常人,各种乐器他摸几下就能演奏,尤其是二胡,能给人伴奏黄梅戏和京剧,自己还经常自拉自唱。

  后因工作需要,父亲被调到安庆地区机要局。那时的他比较神秘,经常带有一把左轮手枪,绝对不让我碰。他总有出不完的差,忙不完的工作。我长大后才知道,父亲当时长期送机密文件,穿梭于周边各县,交通十分不便,一旦碰到紧急任务,总是骑车或步行前往。有次去岳西,父亲在崎岖的山路上走了一夜,终于安全准时将文件送达。母亲说,那天父亲回家,满脚大泡。

  最让我敬佩父亲的是他的处事和工作态度。有段时间,很多单位都不上班,串联、游行、打砸抢,比比皆是。父亲说,社会再乱,邮政通讯不能乱。他自作主张,在安庆遣送站开设义务服务窗口,收纳居民信件,晚上将邮票、资金带回家保管。安庆汽车站的很多司机都和他成了朋友,他每天驮着几麻袋信件,将一般信件托司机带到各地邮局中转,对重要的文件他就随车一起送。后来社会秩序恢复正常,他将账目和资金上缴,竟然是分毫不差。

  父亲还利用周末去田间地头帮农民干活,家里人都不知道这事。有次父母一起外出,遇到一位卖菜妇女,热情地叫着父亲“方同志”。妈妈笑着说他不姓方,姓李。只见父亲一个劲地给妈妈使眼色,但那位妇女滔滔不绝地告诉母亲,方同志每个星期都到他们大队干农活,母亲这才知道父亲是化名去学雷锋了。

  父亲做过的好事不胜枚举,我们也多是从别人的口中知道的。1967年,父亲是被评为全国劳模,可是他死活要将荣誉让给县里的一位同志,说他在县里更辛苦。他后来是作为安徽省劳模和学习积极分子代表,去北京参加全国代表大会,坐在人民大会堂第三排,见到了周恩来总理。回到安庆,大街上拉起了巨大的红色横幅,欢迎他从北京归来。这也是父亲一辈子的骄傲。

  进入20世纪80年代,父亲越来越厌倦机关的一份报纸一杯茶的状态,要求调到外贸系统,后又被派到分公司负责人事和政工工作。工作的内容变得比较复杂,请客送礼溜须拍马的现象越来越常见,父亲特别看不惯。有人给家里送来6个苹果和2斤麻油,外婆让我吃了一个,父亲回家后非常生气,立刻去商店买来一个补上送了回去。后来每每再有人送礼,他总是黑着脸让人家拿走,大有一种不近人情的感觉。

  1998年父亲退休,同母亲移居北京,这是我们阔别多年又重新在一起生活。父亲柔软了许多,特别是看我儿子的目光,眼中闪烁的慈爱的光芒,是我小时候不曾见过的。退休后的父亲更忙了,历时3年写出了40多万字的自传。这份手稿一直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柜里,是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死亡并不是离开,而遗忘才是,父亲并没有离开,他一直活在我的心里。
 李宜华,安庆籍,定居北京,法学学士,金融学研究生学历,从事金融工作20多年,爱好写作、厨艺、种菜。李宜华

稿件来源: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