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汉
到博物馆里参观,选择张望的姿势,是因为,它既有时间上的凝视,又有空间上张开翅膀的眺望,还有心情上些许张扬的乐见。在铜陵博物馆参观青铜文物和青铜文化,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铜陵人来说,我大有“吾祖诗冠古”和“诗是吾家事”“杜甫式”自信,那心情完全是放飞的。
从踏上博物馆那长长的、逐渐抬高的台阶开始,就用上了张望的姿势。博物馆外形那壮观的“圆弧形铜幕墙”,特写镜头一样映入我的眼帘。铜幕墙整体呈圆柱形,诠释了古人“天道为园”的中国人的智慧,它模仿铜陵出土的春秋时期一件水器“龙耳鸟纹鉴”为原型建造而成,在铜镜还没流行时,古人用鉴盛水做镜子用的。显而易见,暗示“以铜为镜”、鉴往知来。我在四周张望中,在一览无际的视野里,仿佛看见了1997年赠香港特区政府大型铜雕塑“蟠龙江瑞”和2008年赠北京奥运会的大型铜雕塑“春秋鉴”的身影,顿时一股豪情油然而生。
进了博物馆大厅,过了“安检”,整个大厅显得高远和深邃的苍茫,举目张望,大有“天似穹庐,笼罩四野”的感觉,那面“彩金穿孔铜带墙”,面积达650平方米,比一个420平方米的标准篮球场还要大,没有这种气势恢宏的场面,没有这种宏大的叙事风格,不足以推出“中国古铜都铜陵”七个金文大字的名片。
博物馆大门内外,这“墙”、“墙”联手,也太彪悍了,在还没参观文物之前,它就以“先入为主”效果,给参观者加深这里是铜都的印象。心理学很讲究“第一印象”。一般说来,“第一印象”给人留下的记忆是鲜明、最深刻的,让人挥之不去。
一进入青铜展厅,我立刻置身以多媒体营造的火光熊熊的冶炼场景中,炽热的炉火扑面而来,让人感到震撼。当时我最想见到的一个人,大家肯定知道,是李白。在铜陵,李白在中国诗歌大国滔滔历史长河中,第一次描述了冶炼劳动场景。先是在《秋浦歌》里写道:“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后又在《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写到:“铜井炎炉歊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陶公矍铄呵赤电,回禄睢盱扬紫烟。”在李白的笔下,我们尽情领略了铜陵当年遍地炉火熊熊,漫天紫烟弥漫,到处是七彩缤纷的炼铜景观,这是一道农耕社会独特的风景;在铜陵,李白在诗歌大国滔滔历史长河中,第一次塑造了冶炼工人群英形象——赧郎,为铜陵量身订做了“城市形象大使”。李白如椽大笔下的赧郎,一个个身躯强壮,刚强不屈,挥汗如雨,艰苦劳动。由于炉火的烘烤,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下,他们精神焕发、红光满面。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冶炼工人,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所以,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抑或是民谣,此起彼伏,响彻夜空,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惊天地、泣鬼神,让日月星辰为之壮色,天地山河为之动容。在这里,我不断地张望,想看见到这个“诗仙”李白,如何像“七仙女”那样飘飘荡荡从九天踏云而来;想看见“诗仙”李白,如何提着酒壶、酒气熏天地晃晃悠悠地走来。恍惚中,我发现那个老先生早已悄然来到我们中间而不察。在铜陵的他,早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把惯用的浪漫主义手法置换成现实主义手法,不这样,他写不出如此接地气的诗歌。此时,一个画外音冲天而来,那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朗诵——“赧郎颂”。我情不自禁地鼓掌了,全然不顾旁人的惊讶。
铜陵博物馆“青铜展厅”目前展出的青铜器器具,大多是古人饮食器皿。就连铜陵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饕餮纹爵、饕餮纹斝,那两件上个世纪80年代在本土发掘的文物,也是饮食器皿。孔子在《礼记》里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矣”,一句话,说尽了中国人的生存哲学。在这里,我放慢了脚步,想感受它们的心跳和气场,哪怕它们已经很久远,哪怕它们被遮蔽在日常生活皱裥里,我依然触摸到了它们绵长的呼吸。当我看到青铜镜、青铜剑等展台静静地躺在展柜里,突然想起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女诗人辛波丝卡,她在《博物馆》那首诗里写道,“有菜盘,但是没有珍馐/有戒指,但是无人用它结偶”、“有扇子,哪儿有摇它的绝色佳人/有宝剑,哪儿有挥它的愤怒骑士/有诗琴,有谁来拨响它伴送黄昏”,不免有些唏嘘不已。
在“青铜展厅”,在不断张望中,还见识了古人如何找矿。其中,可以通过指示植物找矿,这种植物就是铜草花。还见识了古人如何采矿。看到了金牛洞“坑采”遗址模型,惊叹先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作;还了解了古时的铜陵就是一个“特区”,由朝廷直接管辖,社会治理中专设“铜官”这官方采冶铜机构,这在当时汉帝国治内是独一无二的。汉朝以前,中央政府都在铜陵设置派出机构,以加强对铜业的管控。因为万里长江在铜陵有漫长的江岸线,也带来青铜成品运输之便。可见,铜陵的资源优势、地理优势和治理优势,可谓由来已久、源远流长。
从博物馆出来,我考虑铜陵的青铜文明,是“重瓣花朵”样式:“花蕊”,是青铜文化,处于中心地位;围绕“花蕊”盛开的重重花瓣,从里向外次第展开——枞阳的“桐城文乡文化”,义安区的“凤凰山牡丹文化”、“犁桥梦里水乡文化”,郊区的“佘家大院生姜文化”等。青铜精神的“古朴厚重、熔旧铸新”的开放、包容的品格,一定会把辖区内众多类型的文化总揽、统摄和融会贯通,让青铜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让认同感、亲近感、荣誉感,像青铜精神一样嵌入我们体内、融入我们的血液里。在张望中,我期盼让青铜文化,圈粉广大的青少年一代,让170万的铜陵人,都具有“赧郎风貌、文乡底气”。
当我在博物馆台阶上保持最后张望姿势时,只觉得金秋十月的桂花香,伴着浓郁的青铜气息从四周合拢过来,顿时就感觉到神清气爽。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