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到了,山区寒风呼啸,大雪纷飞,人们抱团待在家里烧柴火取暖。噼里啪啦的木柴火星四溅,熊熊的火焰弥漫着屋舍,阵阵暖流温暖人心。这一幕,让我想起了儿时用过的火笼子。
那时家里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每年冬天来临,烤火取暖都是一种奢侈。我家兄弟姊妹多,家底薄,大冬天还穿着单衣单裤,冻得瑟瑟发抖。我上的小学远离村庄,离河道很近,冷风飕飕,寒气逼人,学校的门窗四处透风,冻得我们不停地跺脚搓手。
冬天的早晨,实在是太冷了,躺在包裹严实的被窝里,我不愿意去上学。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说:“明娃,今天去学校上学带上火笼子。”我大吃一惊,心里一阵窃喜。不知何时,善解人意的母亲请篾匠编制了一个火笼子。这种火笼子里面有个装了炭火的小瓦盆,小巧玲珑,携带方便。上学时,我拎着火笼子一路蹦蹦跳跳,与同伴们说说笑笑就到了教室。带着火笼子上课,这让同学们很是羡慕,都喜欢挨在我身边听课,大家的学习劲头一下子就上来了。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地听讲时,教室里飘来一股与平时不一样的味道,起初是淡淡的焦味,后来成了呛人的浓浓煳味。“报告老师,明娃子的火笼子冒烟了。”一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地向老师报告情况。同学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我。
我羞愧得无地自容,听见自己的心脏“咚咚”跳个不停。几个同学赶紧过来帮忙,弥漫的烟雾瞬间没了,只是难闻的气味还在。好在上课的老师没有责怪我,只让我今后注意火笼子的安全。第二天,我上下翻看了火笼子,确定没问题了,依然拎着它去上课。为了安全,出门时母亲在炭火边盖上了一层土灰,反复交代说:“火笼子虽小,但也能引起火灾。”到了学校,我也再三嘱咐来烘火的同学,千万别把手放在火笼子上,以免烫伤。
有了火笼子,我倍加珍惜学习时光。同学们也摸索出了火笼子的好处,大家在火笼子里烤黄豆、红薯、玉米。下课铃响后,同学们便争先恐后地将我团团包围了,教室里人喊马嘶,尘飞土扬,那才叫一个热闹。最有意思的是,把玉米埋在炭灰里,偶尔会“嘭”一声爆出玉米花来,烤出的红薯香气扑鼻,惹得人馋涎欲滴。有了火笼子,同学之间的情谊也越来越浓了。
记忆是酸涩的,也是甜蜜的,火笼子伴我度过了物质匮乏,但精神富有的童年。对光和热的渴望让我们坚信,冬天过去了,春天也不会远了。李永明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