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新华
有这样一群人,气壮山河的战争场面,是他们心中永不消逝的记忆,枪林弹雨中的生死经历,是他们人生刻骨的轨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而枞阳镇五一村里89岁的何国华,就是该村唯一健在的这样的老兵。
探访老前辈何国华,是我早就有的想法,只是没有合适的机会。初冬的一个上午,我与驻村工作队几位同志,慕名来到何老前辈的住处,可不凑巧,那天,老人家被儿媳妇接至县医院找医生看病去了,无功而返。
说来惭愧,我与何老共同生活在五一村已经大半辈子,也曾邂逅在多少个赶集的路上,虽说算不上什么熟人,但至少还是有些面熟。然而,对他那段光荣历史却毫不知情,不能不说是件憾事。这或许与老人家一向过于低调的个性有关吧。
近日,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会的间隙,经村书记何孔改引见,我才算是真正意义上认识了何国华。为便于采访,那天,我与何国华前辈比肩而坐。提起抗美援朝那场战争,老人家似乎有很多话要说。那是1952年腊月底,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的何国华,胸戴大红花,告别了双亲与故乡,跨过鸭绿江,走进了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这一年,他才20出头。
带着一种敬畏与好奇,我问起何老当年朝鲜战场经历,老人思路清晰地告诉我,“当时,我所在的部队是8504师。或许我体能素质还行吧,不久被抽调到侦察连。执行任务时,通常是以班为单位。虽说我们是搞侦察敌情的,能用的装备,除了大家共用一架望远镜、一台报话机,再也没有什么先进装备可言了。”
夜里,大家小心翼翼地绕过敌人封锁区,悄悄地摸到阵地前沿潜伏下来,等到天亮,将所侦察到的敌情一一记在小本子上,或绘成草图带回,算是完成任务。每次执行任务时,所担心的,并不是因为触碰到了雷区地雷而发生意外,或隐蔽不好被敌人发现,而是夜里野外那零下20~30多度极寒气温。人蜷缩在这样极度严寒的恶劣环境中,确实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这拼的不仅是你的身体素质,还有人的意志力。说着,何老情不自禁的挽起裤腿,露出那行动不便腿脚说,“我算是幸运了,这老寒腿尽管时常发作,但总算还能走路。比起同村战友钱三益执行任务时,因意外跌到石灰池而烧伤双腿要幸运多了。还有那些战友们,有的耳朵被冻掉了,有的腿里面的血液因被冻凝固,后来被锯掉了,不知要强多少倍啊!”听到这,我的耳畔不禁响起了电影长津湖中那句震撼人心的歌词:看白雪皑皑的战场,有人化作冰雕刻的丰碑,最可爱的人啊!
说到幸运,何老又感慨万千地回忆起那遭遇敌机轰炸的事。当时,队伍在快速通过一座桥梁,没想到,我们正在桥上,突然一阵轰鸣,来了两架敌机,几枚炸弹呼啸而下,把桥两边水面炸起了一丈多高的水柱,桥梁被震得摇摇晃晃,冰冷的水花,似暴风骤雨向我们扑来。或许是因为敌机上的炸弹所剩不多,接着又是一阵机枪扫射,我偷眼一看,呀,只见我前后的几位贵州籍战友身子一歪,都慢慢地倒下了,再也没有跟上来……
当我问到上甘岭那场战役时,何老告诉我,哦,那场战斗,是在我还没有进入朝鲜战场就已经发生了。那是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一个只有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庄,经过1952年10月14日开始的一场激烈争夺战,交战双方先后动用兵力达十万多人,反复争夺43天,作战规模由战斗发展成为战役,其激烈程度是战争史上罕见的。有消息说,“联合国军”炮兵和航空兵,对两山头共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炸弹5000余枚,把总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两高地的土石炸松1~2米。
我们志愿军防守部队,贯彻“坚守防御、寸土必争”的作战方针,依托坑道工事,坚决抗击“联合国军”的进攻而名扬天下。是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取得的辉煌胜利,使得上甘岭成为一座丰碑!还有更早的长津湖战役,面对的艰难险阻,要比我们想象的困难多。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的美军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了直接较量,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这次战役,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板门店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尽管这两场战役我没有赶上,但后来,我们部队开到了三八线,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胜利!
“在战壕里,我们没有感到害怕,只简单地抱着保家卫国的想法。”何国华记得,大家集中住在猫儿洞里,每天都能听到激烈的炮弹声和头顶飞过的敌机的轰鸣声。战友们依靠吃雪水和缴获的美军食物为生。直到停战前夕,所有人集中在坑道里,听着外面的炮声,才第一次想到:“呵呵,我们还活着!”
在和何老攀谈中我满脑子都是长津湖影片中那一句句直抵心灵的台词:“希望下一代,能够生长在一个没有硝烟的年代。”
告别了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何国华又投入到新中国铁路建设中,先后转战在陕西渭南和广西黎塘、广东湛江铁路建设线上。1958年,何国华退役回到家乡五一村,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很少向别人提起那血与火的经历。当年挥洒热血、保卫祖国的青年,如今已是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体力逐渐减退,而军人情怀却依旧如初。
致敬,永不褪色的赤子之心,致敬,抗美援朝志愿军老兵何国华!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