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老城的爱情和亲人

时间:2021-12-03 13:09:01

  李宜华

  故乡安庆,是一座历史古城,有山有水有歌有情。是一条小街,一个小女孩从街这头跑到那头。是妈妈的休息日,我可以挽着她的手从吴越街逛到四牌楼。是站在振风塔上指点的江山,是回响在耳边的黄梅小调,是鸡汤泡炒米,是百吃不厌的一碗水饺,是外婆的山粉圆子烧肉。故乡有着我朗朗的读书声和我的青涩时代。

  父母工作忙,我从小跟着外公外婆长大。我出生那年,外婆辞掉了安庆织带厂的工作,回到家里专职带我。她有一头浓密乌黑发亮的头发,我爱吃她做的每一道菜,她可以将一些普通的食材做出美味。她会和我讲故事,从小猫小狗到才子佳人。她每年给我做新棉鞋,让我在冬天里也能感到温暖。我过生日的时候,她总是提前煮好一个鸡蛋,等我放学回家,让我悄悄地在房门背后吃完,说会提高记忆力。这样的生日仪式从记事开始,持续很多年,其实这与记忆力一点关系也没有,只与外婆的爱有关。外婆还会牵着我的手去北门外的工农街菜市场,她喜欢和挑着担子卖菜的农民聊天,对新鲜的菜爱不释手,常常说“小鱼小虾,下饭的冤家”。她花钱不多,却能做出有营养的荤素搭配的晚餐。外婆是第一位让我感受到可以将油盐柴米的琐碎日子过得像诗一般美好的人。这是我最初体会到的故乡的烟火气,从此以后,不论去哪个城市出差,一定会抽空去逛当地的菜市场。我就曾在昆明、杭州等地一早买好菜,飞回北京做午饭,我关注的可能不是菜市场,而是因为心里总也忘不了与外婆在一起的那些旧时光。

  故乡还有我们爱情最初的模样。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和他在石化小学的一位老师家相识,他的长头发、小胡子不是我喜欢的样子,我们的故事能够继续,完全因为他的木讷和执着,他看不出我对于他的不屑,仍将一张明信片从小城北边的石化厂寄出,让我意外看出字里行间的质朴、敦厚,我开始了与他的第一次约会,地点是柏子桥大转盘边的新华书店。

  柏子桥边有一个花团锦簇的大转盘,是老城与郊外的结合部,也是老城向外拓展的起点,更是我与先生的人生起点。那天我们骑着自行车,沿着大庆路一直往北,经高花亭过五里墩,车骑得很慢,路灯下,两个人的身影忽而长,忽而短。那天,他的话特别多,从大转盘一直说到十里铺,说到未来、理想、国家、世界等一些大话题,却并没让我感到空洞厌烦,反觉得他有着纯粹、执着。大庆路上的骑行对于先生无疑是成功的,此后我们时常在菱湖公园漫步,一起看菱荷盛开,坐等菱湖夜月升起。那样的夏天,真是清香醉人。

  结婚两年后,先生去北京读书。每次去北京,必须先在安庆老汽车站乘坐近5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去合肥,再乘绿皮火车。四年后的一个夏天,先生博士毕业,我们全家举迁北京,正式与故乡告别。

  离开了故乡,原来那些最平凡的日子,却成为最深情的回忆。故乡安放着我的亲人,以坟冢的样子静立在安庆北郊公墓。每次回到故乡,我会去墓地看看他们,与他们说话。他们一直注视关心保佑着我,他们在故乡的一方矮矮的坟墓里,我立在外头看他们、想他们。如今在外工作生活了近30年,但北京对于我仍是异乡。而故乡有弟弟在生活着,有亲人在长眠,有熟悉的乡音。有时路过的某一座房子,忽然就惊醒了我心中的一个故事,原来故乡是让我寄属灵魂的地方。
 回首故乡,会看见最初的那个意气风发的自己,带着亲人与朋友的祝福,带着与生俱来的某种使命出发。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向阳而生,逐光前行,就是不愿辜负自己是一名安庆人。现在我才明白,无论离开多久,无论走得多远,我们终其一生却始终没能走出去的,就是我的故乡。

稿件来源: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