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星期
近读《文汇报》2021年7月5日第二版“习近平重视粮食安全的故事”,文中说到“我们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有吃不饱、饿肚子的记忆”,“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也没有任何权利浪费”,“在吃饭问题上不能得健忘症,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并强调节约粮食要从食堂从餐饮业抓起。
“节约”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古人有言:“节俭则昌,淫佚则亡”、“勤则不匮,俭则不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还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诗句,上述一系列言论均表明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毛泽东早在上世纪30年代苏区工农代表大会上,就提出“节约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的口号,并严肃指出“应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浓郁的节约意识从江西苏区到延安老区,直到新中国前夕“两个务必”理论,都表明“节约”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执政作风。
但是今天的人们面对食堂和餐厅墙上的“滴水流成河,粒米凑成箩”,“倒掉是剩饭,流掉的是血汗”的警句,不少人却无动于衷,每天的菜饭消费总量近四分之一被倾倒。多数人有倾倒饭菜行为,各类食堂餐厅餐桌成为粮食浪费的重灾区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教育部发布了《制止餐饮浪费,培养节约意识活动方案》,全国各校从食育、烹饪工艺、菜品质量、文明就餐等多方面,设法制止浪费。这些措施无疑均促进了人们的节约行为。但是作为一个教育者,感觉应当从更深的精神层面,想到人们的餐饮浪费行为不仅是对物质资源的浪费,正如有识之士强调的“你浪费的,不只是一个馒头”(姚晓舟2020.9.6《光明日报》)。奢侈浪费行为的本质是人的一种精神沦落,而节约意识则是与人的艰苦奋斗、热爱劳动、向上向善、乐观自信等积极的心理正能量密切相关的精神素养,这些积极的心理正能量事关青少年的人生发展。
因为一个没有节约意识的青年,就不可能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青年就不可能自强自立,也不可能获得良好的人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一个人的内心只要形成了稳固的节约意识,就必然会节制自身的欲求,会立大志成大事,且具有良好的责任意识,在心中集聚起向上奋发进取的人生动力,会有计划有条理有目标的努力奋斗去追求人生的梦想。相反如果没有基本的节约意识,盲目消费奢侈浪费,挥霍无度,贪图享乐,必然疏于学业,好逸恶劳,陷于对自我、对家人、对他人、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无目标无追求的人生境地,如此还谈何人生发展?
有了浓郁的节约意识,必然有善心善行,因为任何浪费行为都包含着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不尊重甚至糟践,稍有认知能力的人,都会清楚地知道任何餐饮食品以及所有消费品,无一不包含着他人的劳动和对自然的索取。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本质上反映了人们对劳动的艰辛和劳动产品的敬畏之心。“敬天惜物”正是反映了人的心灵深处的善良本真。有了善良就有了强大的内心,有了善良就会不为世俗所累,不为功名牵绊,就能坚守道德的底线,有了善良无论是入仕做官,还是经商发财,都不会忘记服务社会,回馈社会,奉献社会。兴善业顶天立地,有了善良就会有责任有担当,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矢志不移致力于中华民族的振兴。善良可以获得成功、仁爱可以赢得优秀。浓郁的节约意识可谓青年人生发展不可缺失的精神底蕴。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