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合肥二日

时间:2021-12-13 11:32:30

  钱红莉

  一直喜欢姥山岛。近年常去,喜欢它的与世隔绝。浩渺的湖中,一岛,一寺,一塔。春天去,蚕豆开花,白菜开花,春风里葳蕤甜的气息。寺中天井,几株白牡丹,骨骼清奇。一株朴树,百余岁了。有一年春天,还留在这小岛住过一夜。渔村老人,去东山摘茶,极晚才归。茶园外,遍植枇杷,也有杉、竹、苦楮。树上鸟窝,长约一米,不晓得是怎样的飞禽。小村瓦房低矮,门前也总有一株枇杷树;一些叫不上名字的花花草草,搁在高耸院墙上,叶子沉沉低垂,时光都是静止的。我喜欢呆坐湖东,无边细浪往礁石上掼,一波退了,一波复来,哗啦哗啦永无止境……久之,人会盹过去,这大约就是放空。

  今年再去,正是仲春。寺前一株杏,绿叶婆娑中,万千小果已然红了,只一点点,红在尖子上。果实也有嘴的,啜起,就红在那嘴尖尖上,风来,果叶摇晃,可怜可爱,仿佛随时打出一串串呼哨的样子。坐在杏树下石阶上,身旁有豌豆花,白灿灿一片,一股腥甜直钻肺腑。春日里,乡下何处无花?但姥山岛上的豌豆花稍稍不同些,避开了尘世的喧嚣,自带清气。

  这座小岛上的老人们,同样自带清气。这次登岛,是深秋了。老人们三五成群,靠在墙垛边晒太阳,有一句没一句地叙话。有时,他们什么也不说,沉浸在各自的心思里。我最羡慕他们的眼神,明亮而单纯,不闻世事的清明,所谓赤子,莫过如是。

  众人上山访塔,我在小渔村闲逛,还是熟悉的几家。见我坐在门前石阶上,正在择菜的老人连忙让出自己坐的小凳,与生俱来的对于陌生过客的礼数。阳光洒在门前柑橘树上闪闪发亮,橘果绿得幽深,空气里遍布桂花香气,让人微醺,一颗心倏然静下来。

  继续在小村转悠。一位老人独自守着一间小木屋,卖点小百货。屋前摆几把梅干菜,凑近了闻嗅,这股香味是植物经过发酵以后在阳光里久浸的香,香得朴素,一下拉近彼此距离。与老人间,一下解除隔阂,对话像豆子被从匣子里倒出滚滚而落。但说身畔这无边的大湖吧——自从封湖以来,再也不能品尝到鲜美柔嫩的白米虾了。往年此时,白米虾炒毛豆正是一道时令菜,滋味殊异。老人与小儿子一直居岛上,孙女儿在巢湖读书。儿子开观光车。来回摆渡的轮船,全村人都入了股。她家入了三股,一年下来,一股可分七千,三股三七两万一,正好是孙女读书的费用。她说起这些,一脸的笃定。不像我们城里人,总是焦虑,为房子、孩子的教育,没完没了地患得患失着。她对这样的日子已然满足。老人说,我这边膝盖曾肿得好高,儿子带去看医生,医生说看不好,以后怕是要截肢,我就不信嘞!再后来吃几服中药,还就好了呢。我说,那是碰到了庸医。

  老人今年七十八,脸上皱纹如沟壑,都是一年年被这湖风吹的。她总也闲不住,帮儿媳守着一爿小店,卖点儿汽水雪糕方便面。我们的话题总是围绕着那些湖鲜,她说,往年开湖时,一网下去,能捞五百斤银鱼。她腾出右手拇指食指一比,一拃长……

  有一年春,我在古井边遇见一位洗衣的老人,问她想不想去岸上的城里看看。她说自己一点也住不惯,车子太多,吵得很,没有这里空气好……她的神色里有陶潜的淡定从容,也有避世的积极与深刻。

  我常来这孤岛逗留,仿佛找着了自己焦虑的根源。所谓心远地自偏。如若一颗心消失了远意,便会困厄于现实里跳脱不出,愈陷愈深,何以不能向岛上的老人学习呢?她安静地坐在几把梅干菜的香气里,门前一小片菜园,春有青菜秋有萝卜,守着日子细细密密地过,与湖风自然同在,何来焦虑?屈原《天问》里有:何所冬暖,何所夏凉?这姥山岛正是这么个好所在。

  春上,自姥山岛回庐,也顺道去了王家畈。村里有一大户人家,无数院落,门前两株老石榴树,古画一样枯老,只寥寥几片新叶;一棵上了年纪的古榆,树冠繁茂,榆钱急雨一样落了一地,马房倾颓成一片废墟……一年年风里雨里,这世间可有什么留得下来?无所不能的人难逾百年寿数,怎么也比不过门前一株古榆。

  中国的乡下愈发孤单起来了,王家畈村也不例外。那些上了年纪的老房子,以及老房子转角处寥落的几株芭蕉。这次去,在老房子里意外遇见一排排书架,仔细辨认,竟也有沈从文、萧红、汪曾祺等前辈的书。这些有灵性的文字若是被哪一名乡村少年发现,也是具有启蒙意义的了。

  翌日,参观刘铭传故居,也非第一次来。但,每次来,都不一样。刘老圩这片庄园,似专门供养这无数青砖房子以及那几株百余岁的广玉兰、朴树。庭院几丛木芙蓉,繁花怒绽,倒也开出了牡丹的雍容。这广大院落里,有一水域,一座孤岛,登岛需一叶扁舟。每次来,我都喜欢在这儿站一站,感佩刘铭传的眼界与坚持。这座孤岛是用来给孩子们读书的场所,早去晚回,避开了人为的干扰,一颗心便收住了。

  收心是多么难的事情啊,读书更是不易。这水域中的孤岛,是一个人初心不改的明证,也是自我成全的象征。

  故居门前,一株乌桕,同样上了年岁,早已消失了花叶相,大潜山近在咫尺,再往前,大片稻田,晚稻飞金滴翠,声动如马勒《大地之歌》。路旁,一株株瘦蓼在深秋的晚风中摇曳……一路上,尽是菜园,无非萝卜青菜,却最是可亲可珍。晚餐吃的是农家乐,大灶米饭早已煮好,盛起放在电饭锅温着。锅底焦黄香脆的锅巴,让我一个乡村的胃迅速起了乡愁。

  站在微寒的院落,一点点咀嚼这朴素的锅巴,仿佛有置身世外的香。天上几点寒星,格外亮些。
 定居合肥近二十年,早已将它当作故乡。

稿件来源: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