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叶青
首届长三角暨第十届安徽省中青年作家研修班于十二月底在铜陵永泉农庄举办,我有幸作为旁听,于第四天下午再次赶往会场,这天下午的主讲人是作家鲁敏。
我并不知晓这位70后作家,但是听同行的文学前辈说,鲁敏的作品相当精彩。初听前辈如此一说,我心下暗生遗憾,因为这期间,我将外出。后所幸我订的航班取消,我才得以赶来聆听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敏的讲座。
我与鲁敏素昧平生,可她一出场便使我感到熟悉。这是何由?哦,她的披肩发,斜刘海以及脸型(或气质),颇似台湾歌手潘美辰。
主持人开讲。
与主持人并排面向学员的鲁敏始终面带微笑,几分钟后,主持人走下台,把控整个讲台的鲁敏这样评价主持人对她的一番介绍:“主持人的介绍充满了文学的虚构和夸张……”台下的学员不禁笑出声来,真是一位谦虚、幽默的作家!
作家鲁敏的讲座主题是:从灵感到文本。
什么是灵感以及灵感的来源?这确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鲁敏用很多作品来说话,比如来自生活灵感的《呼兰河传》、《喧哗与骚动》、《米格尔大街》、《追忆似水年华》以及《包法利夫人》、《红与黑》、《第七天》等经典名著。作家对所举作品并不是笼统的排列,而是详略得当地加以介绍、解析。台下的学员呢,除了记笔记,就是认真聆听。鲁敏的语速很快,语言生动,逻辑缜密、清晰,整个讲座信息量庞大。这样的讲座对于学员们来说,最大的好处是两小时的讲座等同于四小时的收获;坏处是,稍有分神就有“错过一个亿”的遗憾。因此,大家都凝神屏气地听着,生怕漏了一点点,一丝丝。
接下来作家谈到好小说的标准与技巧——决定留下灵感之后,如何创作出更独特、更具魅力的文本?这当中,鲁敏提到她的《球与枪》。这部短篇小说我同样没有读过,但通过她的分享,我们了解到她创作这部小说的灵感来自无处不在、记录人们生命轨迹、物理行动、一不小心就引起争议的摄像头。作家鲁敏对这个给她带来不安和激动的灵感展开独有的想象,使我对这部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期待……
讲座从下午2点半开始,至4时十分结束。准点起始,准点收尾,作家鲁敏一定是怀着对文学无与伦比的尊重与坦诚做了很多功课,因此,像我这样一个懒散了这么久的人,也受到了感染,脑海里反复回荡着作家那句“我花了很多力气,但是你不知道我花了力气”(关于写作技巧之无技巧),想到作家汪曾祺的诸多名篇和自己费尽心力的模仿,希望走近“没花力气”的境界而不得,才知道自身水准和力量的薄弱,也才明白,世间所有肉眼可见的光鲜与潇洒或许隐藏着众所不知的曲折、迷茫、困顿、挣扎和羁绊,或许经受过泪水、汗水和苦痛的浸透。
“小说不是拼精彩程度,而是思考,是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想法”。我想,让我感觉并不陌生的这句话的含意也包括:来听讲座,不只是为了写作。因为我们所处的广袤空间里不仅飘逸着散文、诗歌和小说,还沉淀着生活中琐碎、压力与热望。
这大约也是文学赋予这个世界的一种精神和力量吧?
为期五天的“研修班”圆满结束,作为旁听的我把自己的感受记录在此——准确地说,是一个日渐迟钝的文学中年忽然的挣扎与领悟吧。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