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弟
左光斗(1575-1625),我市枞阳县横埠镇人,明万历进士,曾任大理少卿,直至左佥都御史,为天启“东林六君子”之一。1624年,因上奏弹劾魏忠贤阉党三十二条斩罪,被诬下狱,受酷刑死于狱中,后被追谥为“忠毅公”。他自幼潜心读书,抱有凌云壮志,希图救国救民;为官期间,清正刚毅,磊落刚直,被誉为“铁骨御史”;一生更是为民办实事,造福苍生,供后人传颂。
在纪念馆的广场上,矗立着一面巨型的印章,为左光斗六面印,印文分别为:月当大斗、丁未大魁、古遗直氏、抗疏传经、紫薇太微见人、左光斗印。这枚印章涵盖着他从出生到考中进士,再到入仕、建功,直至含冤而死。这传神的一生写照都刻入了方寸之间,任由世人评说。原印长宽高各4.6厘米,现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院。
走入纪念馆,首入眼帘的便是忠毅公的铮铮铁骨铜像。铜像采用了铜陵地区特色彩铜工艺铸造而成,辅之以枞阳文化名山浮山为题材的大型仿铜背景浮雕墙。只见御史大人风骨凛冽,目光如炯,端坐于太师椅,一切鼠辈皆遁形毙命,仓惶逃窜。
顺着铜像右转,便是纪念馆的主展馆——左光斗史迹陈列馆。主馆以六面印的印文为线索,进行了大量场景设计,采用了国画、丙烯画、木雕、沙盘、硅胶人、古建筑等丰富的陈列方式,鲜活地还原了历史真实景象。作为御史,他敢于斗争,直谏皇帝御朝,迫请选侍移宫,查办大臣贪腐卖官,打击宦党专权。作为明末东林党的重要领袖,为挽救岌岌可危的明王朝统治,他呕心沥血,披肝沥胆,给后人留下了足以光照史册的精神财富。在史册记载的“移宫案”中,明光宗驾崩后,宠妃李选侍不愿搬离乾清宫,勾结魏忠贤一党欲把持朝政。左光斗不畏强权,不惧生死,在人人自危的朝堂之中挺身而出,与忠臣杨涟齐心协力,排除宦官干扰,扶持幼主熹宗,端正皇位,匡扶了朝纲。明末政治腐败,买卖官爵十分普遍,就连以吏部为主的造假集团都趁机制作假的官符印信,以诈骗钱财。而时任御史的左光斗第一件事就是清查买卖官职一事,巡城打假,揭开了一桩震惊朝野的买官卖官大案,缴获了假印70余枚,拘捕了假官一百多人,一举铲除了造假集团,清正了风气。也正是因为“假官案”、“移宫案”等一系列斗争中,阉党势力与东林党势力之间的关系由此剑拔弩张。在随后的奏章中,左光斗联合朝堂七十余人,弹劾魏忠贤等三十二斩罪,奈何熹宗皆不信。阉党遂即反击造假诬陷左光斗等众人接受贿赂,致使被捕下狱,受尽酷刑折磨,终惨死狱中。作为能臣,左公忧国忧民,政绩斐然,倡“屯田”而活民生,兴“屯学”遂安边疆,选良才辅佐朝廷,除积弊澄清天下。万历年间,左光斗两次奉差,均遇邑中横遭水灾。他借贷买粮,赈济灾民,救一方难民于生死一线。为此,他注重兴修水利,敏锐地指出“旱不为灾,涝不为害,惟有兴水利一法。”他提出了“三因十四议”,在当时实属颇有新见且非常科学的治水措施和兴修水利的办法。左公鼓励军民屯垦,并将南方良种水稻引入北方,并为辅助屯田开设了“屯学”并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具体实施时,他亲力亲为,奔走于阡陌之间,督促官吏教民种植桑麻农作物,招募南方农人迁徙到北方传授水稻种植技术,更鼓励权贵乡绅投资兴办农业,大大促进了北方农业的发展。左公还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不任人唯亲,为国家选拔了以史可法为首的一批仁人志士。为官十八年,左公两袖清风,家风清正,不治私产,查奸肃贪。他廉身闵怀,在朝堂之上自诩“俸薄俭长足,官卑清自尊。”
穿过主展馆,便来到了副展馆,此处又名“乾坤正气堂”。这里记录了诸多与左光斗有过交往,甚至同赴生死的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一句句格言、一首首诗歌、一件件书法作品彰显了一个又一个“疾风知劲草”的气节灵魂……
走出纪念馆,咀嚼回味着方才一幕幕的文字和图像,整理了思绪,陡然间心中那股蒸蒸向上的正气充盈着内心,前行的力量犹如喷涌的红日一跃而升。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