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我们深刻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冬至那天上午,黄老师和汪老师组织我们班举办了“跟着节气走进中华传统文化——冬至饺子节”主题活动。
首先,黄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冬至吃饺子习俗的由来。据传,有年冬至,“医圣”张仲景看见很多人耳朵有冻疮,于是架起了一口大锅,在汤内加入驱寒的中草药,并用面粉擀成的面片,包入羊肉,做成耳朵的形状,放入汤锅中煮熟,人们吃后手脚耳朵都暖和起来了,冻疮竟然奇迹般地痊愈了,于是美其名曰“祛寒娇耳汤”,当地居民俗称“饺子”,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也延传至今。黄老师还告诉我们,冬至是一年里最为重要的节气,从这一天开始,白天时间越来越长,夜晚时间越来越短。从这一天开始,长达“九九八十一天”的“九九天”就到来了。在黄老师的精彩讲述下,我对冬至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层的了解。
接下来,就是我们最期待的包饺子环节了。黄老师现场擀起了饺皮,只见她将面粉揉成面团,而后搓成长条,掐成一个个小面块,再按压成了薄薄的饺皮,看得大家一阵叫好。随后,黄老师和汪老师向我们展示包饺子的步骤,但见他们拿起饺皮,娴熟地装馅捏褶,两个颜值与实力并存的饺子便诞生了。两位老师讲述完包饺子的步骤,同学们迫不及待开始包饺子。我拿起饺子皮在手中摊开,用清水沾边,舀一勺肉馅放在中间,然后将饺子皮对折起来,信心满满地开始捏褶子。可是,我捏出的褶子虽然多,但是不甚美观。看两位老师包饺子似乎很轻松,自己动手才知道其实不简单。这时,黄老师说道:“同学们慢慢来,不要着急,静下心来包!”听完老师的话,我信心倍增,一个包不好就再包一个,我越包越熟练,越包越好看。看着自己包的饺子摆放在餐盒里,像一个个等待检阅的士兵,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包饺子结束了,老师、家长和学生代表选出了13名包饺子能手,获得“心灵手巧奖”,我也名列其中,开心地捧着自己包的饺子合影留念。
中午放学,带着自己亲手包的饺子回家,我急不可待地煮熟品尝,感觉比吃什么都香。
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了解了冬至传统节日文化,也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更培养了不怕苦不怕失败的优良品质。
周梓嫣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