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冬
早上7:49,从铜陵北站乘坐G7730动车,一过铜陵长江公铁大桥,13分钟,就到了无为高铁站。现代交通,瞬间跨越江南江北,好比骑着单车去了邻近的公园或超市。
时值隆冬,江北平原,萧索寒冷的大地被阳光照得一览无余。市区繁华依旧,人声鼎沸。吃过早点,我顺着街道一路前行,不觉来到了北环路的状元桥。这座桥在无为人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份量。与其它桥梁不同的是,桥面有着明显起伏的弧度,像一根抖动的飘带,横亘在环城河两岸,连接着新老城区。问了一位路人,怎么去黄金塔?热心男子说,乘坐3路公交车到仓头方向即可。
公交车载我在北郊七里村下车,远远就能望见高耸矗立的黄金塔。一块深咖色的指引牌上,标示着方向。沿着一条笔直的水泥路,向右行进。这里属于无城镇凤河村,田野里沟垄纵横,处于丰收后的小憩和休整之中。一刻钟后,路过一家小型超市,右转继续向前。两户农家小院里,停放着北京车牌的豪华轿车,想必是子女在外发达,得空回老家省亲。无为是务工之乡,有30万外出创业大军。每到春节,返乡的外地豪车挤满了城乡。终于到了。塔的四周建有围墙,两扇赭红色的大门紧闭着,没有落锁,隔壁有一家同名的小酒厂。门一推,就进来了。
黄金塔建于宋朝,共9层,高35米,六边形,是一座仿木楼阁式砖塔,为我省现存年代最早的古塔建筑。塔门上了锁,未能登临望远。塔身近处,可见一些涂鸦文字,那留下的姓名倒是成了一种反讽。我用手轻轻地碰触了一下青灰色的塔砖,冰凉的寒意倏然袭来,温润地从指尖传递,示意我与这座千年古建筑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与对话。你巍峨屹立,我专程来看你;你历经沧海桑田,我只是你万千过客中的其一。更严格地说,往往对于一些文物的碰触都被说“不”,都被禁止!请谅解我的意念和手指。
透过围墙内香樟树斑驳的光影,我选好角度,拍下几张黄金塔的雄姿美景,霎时我的手机相册里增添了黄金般玲珑的塔影和身姿。一旁的农家小院里,几位老妪晒着太阳,拉着家常。一辆婴儿推车里,一个小生命正在畅游梦乡,一条小黄狗摇着尾巴欢快地踱步。乡村静谧安详,生活悠闲惬意,黄金塔多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年复一年地见证着岁月的静好。
从凤河村返回,重至返城的公交站台。路边,两位60岁左右的老人正在开挖一个小型深坑,地上堆有管材、配件、绝缘接头等。简单的交流后得知,2021年8月底开始,在缴纳统一的安装费后,这里的农村已陆续用上了从合肥输送过来的天然气,他们是在预埋天然气管道接头的。因工作量小,也用不上挖掘机。一个挖掘,一个铲运,二人配合默契。借助专业扎束带,很快就将地下两块大青石给提溜了出来。我仿佛看到了更多的农户用上绿色环保的天然气之后喜悦的神情,我为无为城乡一体的新变化甚感欣慰!这时,3路车驶来了,话别两位,我计划着要去人民广场看庐剧演出了。这个信息是从早点摊主那儿探听到的。
广场上熙来攘往,热闹非凡。打牌的,理发的,闲坐的,全被暖暖的太阳毫不吝啬地爱抚着、拥裹着。我仔细瞅了瞅,独独没发现有什么舞台设施。莫不是时间不对,或是演出有变。我悻悻然离开,一头踅进附近的支巷,拐进环城西路,不经意撞见了水清柳绿的绣溪公园。公园紧邻着居民小区,冬日的景致一样秀美,风光如画,步步皆景。“花明柳暗丹青国,日薄云浓水墨天”。据说,这里有故事,有传说,亭台楼阁,诗句众多。一边走着,一边思忖着庐剧舞台上飞起的唱腔。在江南,庐剧俗称“倒倒戏”,不少人几乎无感,更谈不上喜欢,只是许多老人们热衷喜爱的小众化剧种。恰好相反,随着年岁的增长,我越发的喜欢听了,还关注了多位庐剧演员的抖音。个中缘由,是过世多年的父亲爱听,自然影响到我。我怀念起父亲,一种追念,一份情结。我完全不认同别人对我喜欢庐剧而表现出的惊诧和不解。每一门艺术,都值得尊重和喜爱!
很潦草地步出公园,买了些板鸭和肫爪,浮光掠影般,算是完成了一次简易的行走。还有米公祠、天井山、泊山洞、戴安澜纪念馆等等,还有电缆、羽绒、食品等五大产业基地以及未曾谋面的文友,没能一一踏足、拜访和相见。几次光顾,仍觉不够。我还要行走濡须大地,在行走中发现、体悟,最真实地接近,最明彻地访察。告别是为了下一次的聚首,我一次次地在期待中张望与遥想。
在铜陵的无为人有很多,同事、朋友、熟人中也有许多无为人。从无为板鸭的声名和诱惑中体验舌尖的美味,从熟悉的口音里飘出地域的情感,还有那些未曾察觉的生活的况味。一处山水一处情。总会有些什么让我牵挂,不为别的,只为山水和行吟,只为遇见和欢喜。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