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浩敏
年终盘点,发现自己“航旅纵横”App上2021年飞行里程超过了3万公里,总次数达30次。热力图上最密集的线路就是安庆往返深圳,总次数达24次之多,平均每个月往返1次。热力图成为我过去一年参与“双招双引”工作的一个鲜明注脚。
回顾12次深圳之行,有陪领导去的,也有自己带队去的;有去考察企业的,也有去谈项目的。长则5天,短则2天,足迹遍及深圳、东莞、佛山、中山等多个城市。在招商过程中,我目睹了大湾区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感受了改革开放前沿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在开阔眼界同时,内心也不断被震撼。深夜路过华为总部,被眼前整栋整栋大楼的通明灯火所震撼;拜访投资界标杆深创投集团时,被络绎不绝前来路演的高层次创业团队所震撼;考察深圳创业园内众多看似不起眼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时,被他们专注研发拥有众多硬科技的不凡实力所震撼。
大湾区汇聚了大量安庆籍商界精英,这些是我们招商的重要倚重力量。这些老乡企业家总是不遗余力地带我们考察项目、对接资源,体现了浓浓的家乡情结。但爱之深也会责之切,我也时常听到老乡们对安庆这些年整体发展不快的担忧或吐槽。作为倾听者,我也在反思:连家乡走出去的企业家都把项目投到了别的地方,说明我们自身有问题。
令人欣喜的是,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内搭平台+外联老乡”八字方针指引下,过去一年,我们招商的手法步法打法变了。不仅与老乡的联系更紧密了,而且吸引老乡回来投资的支持力度也更大了。
去年12月,我曾陪同市领导拜访安庆老乡任总裁的某世界500强企业。在得知他正在与合肥、武汉等地政府洽谈一投资百亿级大项目时,市领导当场表示:别的地方能给的,安庆也能给。我们双方不用谈,直接把别的地方谈好的政策复制过来就可以了。没有过多打感情牌,也没有锱铢必较,而是直截了当。我们的那位老乡总裁对安庆招商新作派大加赞赏,当场表示会立即派团队到安庆考察。
对比深圳东莞,我们不是没有优势和吸引力。那里很多企业的厂房都是1990年代前后建造的,不光陈旧拥挤,而且租金昂贵。如果转移到安庆,条件会改善很多,成本也会下降很多,而且很多企业的产品市场也在长三角一带。但还是有那么多企业愿意扎堆在那里,无疑看中的是那里优越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深圳始终对标“国际一流、国内最优”,坚持“有事服务、无事不扰”,从“网上办、掌上办、上门办”到“一天办、秒办、零成本”,深圳一直是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的引领者。在深圳,你不用找领导也能把事办了,这是很多深圳创业人经常提及的一句话。
深圳这座城市的特质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在那里每一个看似异想天开的梦想都会被尊重。马化腾曾在回忆腾讯的发展历程时说过:如果不是在深圳,腾讯还会不会是今天的腾讯?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还会选择这个城市。这像极了网上流行的那句话: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没有好的企业,我们可以招引;没有好的城市面貌,我们可以更新。但没有奋勇争先的精神,我们就只能一次次被别人超越。从小渔村到国际一流大都市,深圳奇迹是无数造梦者拼出来的。“十四五”安庆要“进百强、上台阶”,绝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与其哀叹过去的辉煌不再,不如靠自己再创辉煌。
“风起于青蘋之末”,一点一滴的变化正在安庆发生。前来洽谈的投资人越来越多,安庆市从上到下的亲商氛围越来越浓。20亿、30亿、50亿、70亿,每一次“三看三比”汇报,各县区的在谈大项目投资体量不断攀升。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安庆人,没有什么比亲身参与大项目招引落地感觉更有力量,没有什么比亲眼见证这座古老城市变得开放自信感觉更加荣光。
击鼓催征再出发,奋楫扬帆启征程。2022年,必将有更多招商人频繁往返于招商目的地城市和安庆,用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拼劲韧劲招引更多高质量项目,创造安庆“双招双引”新辉煌。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