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的两个春节,一家人居家过年。花絮是看喜鹊在窗外的白蜡树上筑巢,孵蛋,育雏,两个春天送走两窝小喜鹊。今年,依然不能外出旅行,也无法与亲属团聚。我和七岁的外孙女早就约定,合唱一支小曲儿,发个小视频到亲属群里拜年,图个乐儿。
我和外孙女有过一次合作。去年暑假期间,她参加了一个为时七天的“天才声”班,学主持、朗读、播音,家庭作业有一段小相声,没人配合她练习,由我顶上,跟她合说了一段《吹牛大王》。视频发给授课老师,老师问,你姥爷是干什么的?可见,这个姥爷挺靠谱。视频发到亲属群里,夸奖都是暖暖的,让我觉得自己那么普通,又那么自信。
外孙女是一个满族小女孩。我给她说,你学一支满语小曲儿吧,若日后有人要你在班级或小朋友生日聚会上唱支歌,你唱满语歌曲肯定会与众不同。实里,这是我的想法,从一个少数民族作家身上看不出一点本民族特色,实在让人难为情,虽然我参加社会活动的次数越来越少,但偶尔还会有被人逼着唱歌的时候。我要外孙女学满语歌曲,可让她跟谁学呢?还是姥爷自己先学吧。我选择了满族音乐人阿克善的满语《摇篮曲》,这支歌好听,主要是歌词口语化,旋律短小,行板速度,音域不宽,易唱易学,而且它的音乐形象简朴、温存、美丽又神秘,有不一样的风情,带着摇篮的动荡感,适合小女孩唱。早些年,阿克善到我家乡搜集、传承满语母语和歌谣,我们见过面。巧的是,有哈尔滨的族友来京看望师长关纪新老师,关老师约阿克善和我去他家与族友见面。席间,我随阿克善绺他的满语《摇篮曲》,问他我唱的满语别人听得懂吗?他肯定地说,没问题。
悠悠哲,巴布哲悠悠哲悠悠哩巴布哲轻轻的微风吹起来了小鸟也快快回巢吧我没事就用手机听《摇篮曲》,外孙女也听。感觉她不是很上心,想着她还有作业和几门线上课,我也不追她学。二年级上学期由我每天坐公交接她放学回家,偶尔听她用满语哼唱几句《摇篮曲》,叫她好好唱,她居然能从头唱到尾。我乐了。
要演唱找不到伴奏音乐,刚巧家里有一把女婿上大学时玩的吉他。我找出来,试巴几下,一个从前什么乐器都不会玩的人难免一阵忐忑。我没学过五线谱,便发微信叫家乡曾经的贝斯手兄弟记下这首《摇篮曲》的简谱,拍下照片发给我。有了简谱,我每天抱着吉他弹几次,摸摸门。老龄化已经波及到我的指关节,弹吉他正好可以活动活动手指。开始我用手指弹,土话说就是瞎拨拉,感觉指短琴长,我在弹带刺的铁丝网。用手机搜索吉他弹法,好家伙,手机这就开始为你推送各种教程视频。我试了许多次,用指肉或指甲触弦都不灵,做不了“指弹党”,好在外孙女及时给我带回了拨片。她在班级每项学习成绩优异,老师便发给不同面值的“奖励币”——可以在校内兑换自己喜欢的各种奖品。于是,她给我带回了粉色拨片,蓝色拨片,黄色拨片。我没有按照视频演示的正规技法练习弹吉他,没有遵循拨片的OK型持法,也没练习握拳法,主要是没有那么多时间。我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能弹这支曲子,能为我们的演唱伴奏就OK了。所以,我走了一条“自学成才”的路。
外孙女放寒假的时候,我已经可以很业余地弹奏这支曲子。于是,我俩开始秘密录制小视频,地点选在阁楼的楼梯上。最初几次,没录上一半我俩就笑喷。不是弹错了,就是唱词卡壳。到腊月二十三,总算有一条视频可以凑合,但还有瑕疵。过小年,年的气息扑面而来,不少微信好友发来祝福,我将小视频发给两个好友试水,没想到会收到表扬:
太棒啦!天伦之乐,好温馨。好喜欢你家的小阁楼,多有情调哇。
你配唱的满族民谣很有味道。成了!我和外孙女就等着过年了。解良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