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易庄有三易

时间:2022-02-07 14:16:36

  

江雄旺

 

  因为《吾乡曰易庄》一文,相信有人已对枞阳城北连城湖畔这个以“易”为名的小村庄有了一些了解,但易庄的“三易”一定鲜有所闻,且再以此文告之。

  易庄所在的半岛型山岗并非孤立的,同与庄子北地势相对较高、东西走向、名为“大炮顶”山岭一脉相连的山岗共有三条并行。三条并行的山岗自北向南、由高到低顺势绵延伸张,直至连城湖中渡河段,伸入河谷端的山岗余脉分别叫大易头、小易头、桥易头。这便是传说中的易庄“三易”。

  从大炮顶上放眼俯看,大易头小易头桥易头与自东向西流淌的中渡河唇齿相依,犹如“凤冠”舒展,栩栩如生,透着灵秀之气。河对岸是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回龙射蛟”故事相关的“回龙山”双峰林立,形成“两岸青山相对出”之势。据传曾有风水高人指点,此乃“回龙迎凤,龙凤呈祥”之象。“三易”中大易头列中间,东侧为小易头,西侧为桥易头,构成村庄整体三岗两湾六河沿的地形风貌。相比较大易头在“三易”中脱颖而出如鹤立鸡群,也不知道当初是否正是因此而区分大易头和小易头的,而桥易头又是否正是因为这里曾经有座连通河对岸的大长石板桥呢?

  人们对“三易”称呼的由来显得并不太在乎,如同村上的每一方田、每一块地、每一片山、每一口塘、每一个牲口……甚至小猫小狗,人们都能随口叫出名字一样,早已约定俗成习以为常,没有人去追究出处。

  大易头是村庄的集中居住地。先人们遵循着“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做环形”的传统村落选址规则,整个村庄布局体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风水文化理念,充分彰显“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绿树村边合”,“一层层梯田(地)一层层绿、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的山水意境和田园诗意。

  世居的几姓人家均顺着大易头山岗脊背,随坡就势筑庐而居,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上山打柴下河捕鱼、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悠然自得原生态的生活,向南乘渡船经连城湖心的小渡山,便可抵达枞阳古城上码头,直至通江达海,向北翻过大炮顶山岭,直接与黄华桥至官埠桥之间的枞桐官道相联。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易庄与全国亿万个小村庄一样,乘着强劲的东风,得到了迅猛而长足的发展,人口由之前的几户几十人,增长到几十户数百人,居住的房子从解放前的低矮的草房变成了明亮的砖瓦房再升级为气派整齐的小洋楼,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犹如换了人间。

  自枞阳解放以来,在这方水土上发生过三次大的改造。一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枞阳大闸建成和七八十年代连城湖闸修建,原来“春江潮水连海平”的随潮大起大落的无奈景象不见了,连城湖流域实现了年年旱涝保收。

  一次是六七十年代的围湖造田,连城湖周边的湿地都被圈成了大大小小的圩口,圩内或种植水稻、大豆,或养殖鱼、鸭等,收成又实现了年年上台阶。围湖造田带来耕地面积的大幅度提升,当时的官桥人民公社中渡生产大队在大易头建起了一座集体农场,一溜十几双开间的土坯瓦屋,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几年后才被拆除。

  再一次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大规模拆迁开发,易庄“三易”连同周边几个村庄,都在工业化发展浪潮中被推平,村庄变园区,一个个现代化企业纷纷入驻,传统意义上的城与乡已经很难分得清了。

  另一方面,交通状况也与时俱进发生了三轮大的改变。自古出行的枞桐官道在解放战争渡江战役前夕,被拓宽整修成大军渡江路。解放初在其基础上铺成砂石路面,后来铺成柏油路面的省道S228。近年来又经去弯取直,成为直掠大炮顶而过的国道G347。随着陆路交通的发达,再加上闸口的修建,水路不再畅通,原来连城湖水面上来来往往的渡船、鱼船、商船、游船等各种船只,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最让易庄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又一批自上海、安庆等地来到农场里的下放学生(下放知青)。这些下放学生给小村庄带来了新鲜气息,与村民朝夕相处,一起战天斗地,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这片大地上,与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后来陆陆续续回城也不忘为这里的人民排忧解难。

  听父亲说:当年有位下放学生曾打谜语给他猜,“为了你打我,为了我打你,打破你的肚皮,流出我的鲜血”,给出的答案是蚊子。听起来让人忍俊不禁,却道出了知青岁月的艰辛,同时也表达出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七八十年代计划经济物资匮乏,村里购买化肥农药或抗旱排涝设备等需找门路,父亲去找到他们,他们都是热情接待,不遗余力帮忙。

  如今社会变革风起云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转瞬已是斗转星移,江山巨变,沧海桑田。昔日的易庄“三易”已换了模样,仅存于人们的记忆中。再写此文,是为了记录下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过往岁月,也是为了下放知青重回知青路能够找回一点曾经的念想。

 

稿件来源: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