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怀念书信

时间:2022-02-22 21:11:44

  叶葆菁

  近日整理旧物,重读早年的部分信件和新年贺卡。是历史,却觉得新鲜,继而浮想联翩,思绪万千。从西周至电话普及之前的三千年间,书信乃传递消息、慰藉心灵的最重要的方式,如今几乎没有了,令人感慨万端。

  怀念书信,更是思念那些写信的人,回想起写信读信的那些日子。

  我收到的第一封信,是1946年我八岁那年三叔写给我的。虽然没有信封,也不是邮差而是我母亲从三叔家带回来的,但上有称谓下有落款,当然算作信了。信上说,有一首叫《渔光曲》的歌,很好听,于是抄了一份给我,叫我学着唱。还附了这首歌的词曲。虽说信早已丢失,但第一次收信时的兴奋,一直没忘记。

  真正开始通信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那时我十八九岁,告别父母,孤身一人远在千里之外,彼此挂念,书信自然成了互慰的依托。学习新课的兴奋,获得新知的喜悦,集体生活的欢乐,填满了白昼。到了晚上,思念亲人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常常展开父母的来信,借着宿舍的灯光反复阅读,或是给父母写信,报告我的学习生活点滴。此时此刻,就觉得又回到亲人身边,靠在妈妈的肩膀上。

  1960这一年,是我们国家最困难的时日。因为生活困难,同宿舍的两位华侨生,寒假还没到他们就离校再也没回来了。一位安徽来的同学告诉我,他不上学了,明天就去上班。1960年的冬天也是我人生中最寒冷的冬天。61年元月2日,我亲爱的母亲病故,妹妹刚刚小学毕业,我的处境也相当困难。因为经济拮据,没有盘缠,寒假期间只身在宿舍过年。那年冬天,天气也特别寒冷。父亲心疼儿子,春节后在给我的信中写道:“最近一年来很少给你寄钱,想到你冬天的棉衣已穿了五六年,大概破烂不堪了。夏天也没有单衣,怎么过呢?”父亲对我的体贴让我心暖,有爱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我坚持下来继续读书。暑期过后,父亲又来信鼓励我:“中秋来书,今已收阅。悉尔于最后一年紧张学习阶段中,益加勤奋,甚喜。望勿为家事挂念,专心学习,力求进步。成为又红又专之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多多贡献,不辜负党对尔之培养,不辜负吾对尔之期望,诚不愧为毛主席时代之新青年也。”

  咀嚼父亲的嘱咐,它不仅是督促,更是策励我前行的动力。它不仅是对儿子的要求,亦是对年青一代的期望,字里行间寄托着思想的传递。老一辈的社会责任心更唤起下一代的社会责任感,从中感悟到“家书抵万金”的力量。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的书信突然多了起来。那是我授课的学生已一届届毕业离校,来信报告工作、生活情况的。我曾经有一个大纸箱,里边装有好几百封信和许多新年贺卡。这些都是我的学生从全国各地寄来的。它们是我的宝贵财富,也是教师们倾注心血和汗水,育树成林的见证。

  翻开这一封封信,有的是向老师汇报工作情况的,有的是向老师表达感谢的,也有不少是向老师请教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如何解决的。这些来信我都一一作了回复。特别是向我咨询技术问题的信,我都十分认真地查阅资料,进行准备,然后详细回复,不能有丝毫差误,因为同学那么信赖你,急切地期待你的帮助,我绝不能马虎。而当看到学生取得成绩时,心中便充满喜悦,同时也有一种成就感。或者说,为学生的成就而感到自豪和欣慰。品味这些信,能让人们了解到那个年代师生之间的浓浓真情。

  如今虽然天天都有电话往来,那总归是转瞬即逝无法复读的声音,不可能有书信那样娓娓道来的深切,也没有“见字如面”的感觉。一封信,也许就是一篇传世美文,一幅绝妙的书法真迹,独一无二。近年有人把印有美丽图案和华丽辞藻的贺卡,没有称谓也没有落款,不知道是谁写的,写给谁的,便在手机上群发一通,收到后确实没有多少感觉。而如果是千百里外有人寄来一信,哪怕只有一两行字,也会让我激动好多天。

  书信,走过三千年,它曾是友谊和爱情的桥梁,是记录一代人步伐和归宿长卷中的截图,是孩子写给家长的当子女的述职报告,是父母写给孩子的独版教科书。尽管它被一步步挤出历史舞台,但我相信,在信息与思想交流的大家庭中,最终会有它的一席之地。

稿件来源: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