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之昌
周日清晨,我来到古镇大通,感受临水古镇千年历史沧桑。
走进老街,这里店铺林立,许多店铺在卖大通特产,店家吆喝声吸引游客的注意,不断有游客购买这里腌制的鱼,小磨麻油,大通特色茶干。民以食为天,我来到渡口小吃店,品尝这里正宗的大通小刀面,一碟小菜,手擀面条上放着一层大通干子、青椒炒肉丝,那个味道才叫爽,吃的胃口大开,满口生津。
早就听说……古镇有一个百年历史的理发店,师傅都是八十多岁的老人,我想感受一下这里师傅理发的手艺,我去的那天,店里有不少人在排队,我看到店里墙皮快脱落,梳妆台已斑驳,这里有古老的条凳和石碑、清朝的剃须刀、两把椅子、二位理发师傅,他们都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时光荏苒,和门前石板路一样,这里理发师傅成了古镇街上的文化象征。古镇街上如理发店一样坚守手艺的还有老秤店,这个老秤店做出的秤不少一两一钱,绝对是公平秤,不过在如今电子秤冲击下这家店已经风雨飘零了。
和悦洲在老街夹江对面,民国时有十万人,有小上海之称,我理完发来到渡口,跨上渡船,仿佛要穿越百年的时光。没有风的江面,长江静如处子,远处,绿洲已在眼前,树木、沙洲清晰可见。和悦洲,20世纪初,这里曾经繁华一时,当时在两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居民有十万人,建有“三街十三巷”,街巷两边绵延有多家钱庄、银楼、澡堂、旅社,同时还有报馆、学校、美孚洋行、天主教……
我们一群人一踏上和悦洲的沙土地,江面变得宽阔起来,连空气亦清新异常,花草绿得直逼你的眼,路旁是一些菜地,一派绿意盎然,青包、大蒜、生菜郁郁葱葱。我在老街上静静地行走,似乎穿越两个时空,坍塌的老街仿佛在述说百年的沧桑,在老街轻轻地走过,生怕惊醒了古巷的一帘幽梦,行走在和悦洲,四周安静得似乎只能听到心跳,眼前的老街历史仿佛又在眼前浮动……
我又来到了大通钟楼,它是一座至今已经有着近70年历史的建筑物。这座钟楼用料考究,造型别致,坚固雄伟,高高地屹立在大通镇中心的长龙山“西瓜顶”上,呈四方立柱型,边长约为4米,圆形拱门,高约20余米,上下三层,是目前大通镇上最高的建筑,登临其顶,大通美景尽收眼底,鹊江两岸一览无余。这座钟楼是西班牙人在大通修建的,由于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现存一个残缺破败但风采依旧的遗址。在大通镇澜溪后街有一座飞檐翘角的四角亭非常引人注目,四角亭的下面是一口水井,水井的周围三方用水泥砌成一个“门”型的圈,周围的老百姓们都可以任意地到这里来取水、洗衣。这口水井就是目前铜陵市境内保持最完好的一口古井,名日:龙泉井。井口圈是用大青石雕琢而成,鼓形的井口圈一面是平的,上面刻有:“嘉庆丁丑年,龙泉井,佘以雨开”字样,从井口圈内侧被提水的绳索勒出的一道道深深的沟槽可以看出它年代的久远和人们对古井的钟爱。
我们见证了大通古镇从繁华到衰落的历史瞬间,记住失落,走过沧桑,它们成为我们前行的坐标和动力。在长龙山脚下大通新区让人眼前一亮,恍然走进了徽州山水,两三层的徽派小楼,错落有致,绿阴掩映中露出一角青瓦灰砖,马头墙别具特色,亭台楼阁点缀其间,悠然古朴厚重。祠堂湖清新的空气,路旁怒放的春日桃花、杏花、梨花等等,街上店铺林立、车来车往,一派繁忙小集镇的景象。“湖在新镇中,镇在花园里,楼在山水间,人在幸福中。”这个紧临长江的古镇如一江春水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古镇人。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