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食春话“蒿”

时间:2022-03-01 11:27:31

  宋代诗人苏东坡有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我居住的长江边十二圩小镇,正是诗句里描写的模样,蒌蒿自是我们江淮民众的盘中之物。

  蒌蒿,又名水蒿,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有叶柄,叶子互生,羽状分裂,背面密生灰白色细毛,嫩茎炒食,脆嫩鲜香,风味独特。野生蒌蒿供不应求,俗称人体净化剂。《本草纲目》草部第15卷记载:蒌蒿气味甘,无毒,主治风湿,补气,久服轻身,耳聪目明,不老。

  十二圩最具特色的菜有长江四鲜和洲八样。四鲜:鲥鱼、刀鱼、鮰鱼、河豚;洲八样:芦笋、蒌蒿、洲芹、马兰头、鲢鱼苔、野茭白、地踏皮、地藕,都是时鲜野菜。

  远方客人来这里,吃不起河豚,一盘蒌蒿炒咸肉万万少不得。美食家汪曾祺在《大淖记事》写道:春初水暖,河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这里就有洲八样中的两样:芦笋和蒌蒿。

  野生的蒌蒿越来越少,只能依靠大面积人工种植满足市场需求,种植的价格仅仅是野生的几分之一,口味大有区别。本地人习惯二月头去江滩挖蒌蒿,不仅要茎,还挖根,味更浓,要的就是那个味。摘叶取茎带根,折成寸许,用三分瘦七分肥的咸肉炒,野性子的蒌蒿才服,荤素食材的特点才能发挥到极致,勾搭成人间美味。

  茼蒿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蔬菜,叶互生,羽状分裂,花黄白两色,极像野菊花。在中国古代,茼蒿为宫廷佳肴,又叫皇帝菜,有蒿的清气、菊的甘香。

  茼蒿分肥瘦两种,分别是大叶茼蒿、小叶茼蒿。大叶茼蒿叶子肥厚,呈汤匙形,茎短;小叶茼蒿杆子高,茎细,叶子像带锯齿的羽毛。

  茼蒿可炒菜,可做汤。炒要清淡,一把蒜泥做点缀,就非常好了。蒌蒿呢,只能炒,而且无荤不欢。

  前几日看书,读到一篇写茵陈的文章,茵陈也是一种蒿,也叫绒蒿或白蒿,顾名思义,此野菜灰白色,全身密布白色的绒毛,蜷曲成团,展平后叶片成羽状分裂,与前面的两种蒿极为相似,气味清香微苦,这点也像,还属菊科。

  为什么这种蒿叫茵陈?其秋后茎枯,经冬不死,至春又生,因旧苗而生,故名茵陈。这时节,采药人得赶紧下手,迟一会儿,或许只要一场春雨,它们就会变成蒿草。故而,民间有“二月茵陈四月蒿,只能拔来当柴烧”的说法。茵陈入中药清胆利肝,茵陈煮大枣,喝汁水,农家治黄疸肝炎的偏方。老了的茵陈就叫黑蒿,药效所剩无几,中药铺的收购价格天壤之别。
 白蒿的嫩苗也是尝鲜食春的美味。春寒料峭,其它野菜还在睡觉,土头土脑的茵陈开始起身。清明前吃白蒿,没人用油盐调食,采来的茵陈榨汁和面,蒸馒头、蒸粑粑。据说可以把小鬼和晦气带去。王晓

稿件来源: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