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会东
不同的年代对雷锋精神有不同的理解,我家四代人眼中的“雷锋”也是各有不同。
爷爷曾是一名村支部书记。他眼中的“雷锋”是让村民吃饱饭,穿上新衣,一句话就是让村民过上好日子。鉴于当时村里土地十年九涝的现状,爷爷上任后,就大刀阔斧改变以往土地单一的种植方式,因地制宜,如对于一些洼地,就种植一些生产周期短的作物。如谷子、小麦等。这样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也一举奠定了爷爷在村民心中的位置。让他在村支书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
爸爸做过生产队的保管员。老爸眼中的“雷锋”是看管好生产队每样东西,做到“颗粒归仓,寸草归垛”。当时,一个远房亲戚向爸爸借1万斤粮食,答应只借一个月悉数奉还,并付给高额经济补偿。老爸说这是生产队喂牛马的口粮,无论谁都不能擅自挪用,亲戚只好悻悻离开。一个月后,那个亲戚和邻村的几个生产队保管员被抓,原因是亲戚向邻村借粮食,也答应许以好处,结果到还时,竟将粮食以次充好,毒死了不少牲畜。每当提及这件事,爸爸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我是一名街道宣传干部,负责街道宣传工作。我眼中的“雷锋”是及时、准确地把上级政策、法规和身边的典型、好人好事宣传出去,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在一次走访中,我了解一名妇女用稚嫩的身躯供养重病的公婆,还要送养女上学,却舍不得给自己的女儿买奶粉。通过走访,知道她为了多赚钱,帮人掏过下水道,还像男人一样干过搬家的活。文章发表后,引起多方关注。一家政公司愿意招收她,并免费培训业务,还为她安排了工作,每月都有固定工资,日子也越来越好。她逢人便说,她家能有今天的生活多亏了我。其实,我知道我只是做了一个基层新闻工作者应做的本职工作。
儿子是位初中生,儿子眼中的“雷锋”是好好学习,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人。每次班级哪个学生有困难,只要儿子知道,他都能尽量帮助。儿子邻班同学得了重病,他主动将自己积攒的50元钱捐了出来。去年年底,儿子还加入了班级组织的“红领巾志愿者”队伍,在寒暑假期间,到社区充当疫情防控志愿者,义务宣传防控知识。前几天,儿子说今年雷锋纪念日期间,他们将开展一场大型活动,我知道儿子正在用行动践行雷锋精神。
其实,我觉得践行雷锋精神,并不是非要做什么顶天立地、轰轰烈烈的事,而是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我想这就是对雷锋精神最好的传承。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