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封质朴的信,蕴含着父子间最真挚的感情;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话语背后,是父亲包容又严苛的爱;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教诲,是父母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
父亲傅雷是中国文学界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真不愧是中国文学界的“泰斗”。他为人正直,有着拳拳的爱国心。而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柔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纵使远隔千里,纵使身处异国他乡,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文字,打破了距离的屏障,将一家人的心紧紧相连。正如书中傅雷对傅聪的“叮咛”:“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也不至于大惊小怪,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这哪里像是对身处异国他乡、久不见面的儿子的话语,这分明是对一个近在身旁的儿子的暖心叮嘱。
傅雷也真是一个爱子深切的人,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重视。由于他的人生阅历丰富,他经常在信中化身为一个挚友,为傅聪排忧解难,使傅聪不再孤单。当傅聪经受痛苦时,他说:“心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当傅聪在克拉可夫成功举行音乐会,心潮澎湃时,他说:“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这一句句话语传达着傅雷对孩子苦心孤诣的教导,对孩子情意恳切的关爱。事实上,傅雷对孩子的感情甚至胜过自己。《傅雷家书》真不愧是一部充满父爱的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我的父亲,他虽没有傅雷的渊博知识,也没有傅雷的过人文采,更没有傅雷的良好家境。我小时候总是记恨于他,因为我觉得他总是缺席着对我的陪伴。而当他那双宽厚的手掌中,布满了生硬的老茧,他那头茂密顺滑的黑发也因饱经风霜而稀疏泛白时,我才惊觉原来他一直在身边陪伴着我,默默地守候着我。他在外打拼多年,不正是为了给我一个更好的生活吗?原来他也很关心我,我们的交流中,他从未提及过成绩,他怕我会烦躁、厌倦,他只是默默地关注着我的成长。我的父亲就是黑暗中的一盏灯,照亮我脚下的路,陪伴着我一路前行。
读了《傅雷家书》,我懂得了许多。我读懂了父亲那宽厚的手掌中蕴含的细腻的爱;读懂了父亲布满皱纹的眉眼间蕴含的深情……
老师评语:纵使远隔千里,纵使身处异国他乡,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文字,打破了距离的屏障,将一家人的心紧紧相连。感情真挚,读出了父子深情,然后联系到自己父亲的关爱、教导。读名著就是为了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指导生活。
陶孜恂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