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觉得春天的真正到来,是在于惊蛰的那一声醒雷,甚至认为“醒雷”其实就是惊蛰的代名词,是大自然为人类奏响的第一曲春歌。宋代张元干在《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诗中,曾对其作了最为形象生动的描述:“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为什么醒雷总是伴着惊蛰节气如期而至?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所谓“惊”,是指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惊醒万物;所谓“蛰”,是指蛰伏之物,不饮不食,蓄势待发。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闻雷》就形象地道出了惊蛰节气的气候特征:“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阵阵新雷,其实就是大自然最直白的语言!
伴着轰隆隆的雷声,那淅淅沥沥、急骤而下、如烟似雾的雨水,是惊蛰节气第二个明显的特征。“松声夜半如倾瀑,忆坐西斋共不眠。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临流欲渡还休笑,送客归来始惘然。掩卷有谁知此意,一窗新绿待啼鹃。”(《有怀正仲还雁峰诗》)宋代诗人舒岳祥通过写惊蛰节气到来的景象,借助“细筛”的“微雨”来抒发送别友人的惘然离别之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农谚云:“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春耕是惊蛰节气第三个明显的特征。这在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中就有直接的反映:“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最喜欢贾岛的《义雀行和朱评事》:“玄鸟雄雌俱,春雷惊蛰馀。口衔黄河泥,空即翔天隅。一夕皆莫归,哓哓遗众雏。双雀抱仁义,哺食劳劬劬……”全诗通过赞颂勤劳的鸟儿哺食育雏,借以提醒人们抓紧春耕,用劳动来创造幸福的生活;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谦虚地愧责自己不如鸟儿辛勤。是啊,在这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美好时节,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生活,珍惜光阴,靠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呢?钱续坤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