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寻梦射蛟台

时间:2022-03-07 13:16:45

  周宗雄

  大凡枞阳人,没有不知道射蛟台的。

  我的家在枞阳镇上码头,离达观山上的射蛟台不远,我的童年就在射蛟台下度过的。

  那时候,生活十分清贫。节假日,我们便邀上几个小伙伴,去达观山上拾柴,休息时便到射蛟台上玩耍。每次看着岩石上相传是汉武大帝留下的巨大脚印,我们不解地用自己的小脚比试着,惊讶着。幼小的心灵总是发出由衷的感叹:不愧是皇帝,即便是脚印,也不同凡响。

  直到有一天,我听着大人们绘声绘色地讲起汉武帝射蛟的故事,才真正知道了射蛟台的来历。

  元封五年冬,汉武帝刘彻南巡抵达安庆南门内的盛唐山。住了一段时间后,再乘舟南下到达枞阳境内,在枞阳城内的达观山下安营扎寨。一日饷午,武帝刚歇息不久,忽然听见帐外人声嘈杂,尖叫声哭喊声不绝于耳。汉武帝起身问何故?探马来报,说有蛟龙在江上兴妖作乱,祸害民间,百姓纷纷逃避。汉武帝闻之,急忙登上达观山,纵目远眺,但见江中浊浪翻腾,波滔滚滚,犹似蛟龙翻江倒海,所到之处,村庄被淹,良田被毁,生灵涂炭。汉武帝眉头一皱,沉思片刻,忙呼左右,取弓箭来。只见他不慌不忙,弯弓搭箭,奋力朝蛟龙的方向射去。不偏不倚,蛟龙被箭射中。顿时,洪水退去。

  镇住了妖魔,四方安澜。汉武帝逸兴遄飞,思接千里。他看着眼前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江山如画,层林尽染,上码头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铜琶铁板,动地喧天,不禁诗兴大发,遂作《盛唐枞阳歌》:“赤蛟绥,黄华盖,露夜零……礼乐成,灵将归,讬玄德,长无衰。”《盛唐枞阳歌》唱出了一代帝王的威风和霸气,同时也表达了汉武帝心系苍生的阔大胸襟,以及对天下百姓的美好祝福。

  翻开历史的大书,汉武帝刘彻16岁登基,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那一时期亦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享有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的盛誉。汉武帝南巡,不仅为枞阳人民除害,使枞阳人民过上安宁祥和的日子,还留下了一曲大气磅礴、脍炙人口的《盛唐枞阳歌》。

  有一次回枞阳,我邀了几位朋友游览射蛟台,射蛟台掩埋在一片荒草荆棘之中,显得荒芜寂寥,这与脚下喧嚣恍惚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射蛟台再次相逢,仿佛与我失散多年的朋友,在熙熙攘攘的岁月中相遇,熟悉又陌生,亲近又远离。朋友信誓旦旦地指着远处的莲城湖中的一座隐隐约约的小山对我说,那座小山,就是汉武帝射出去的箭头变成的,是它镇住了妖魔。当然,这无疑是一个充满了神话色彩的故事。

  我是个较真的人,为了证实他说的话,我特地去了一趟莲城湖,湖的中心地带果然有一座圆形的小山,它独立湖心,四周陡峭,我好生奇怪,难道妖魔真的就在小山的下面?难道汉武帝射蛟还真有其事?我不得其解。不过,《汉书武帝纪》有过记载:“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于江中,获之。”《明一统志》说得更加明白:“射蛟台在枞阳镇,汉武帝亲射蛟即在此处。”即使史书上说的明明白白,我心里还是疑窦丛生。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射蛟之事?我想只能用信则有,不信则无来解释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汉武帝确实到过枞阳,确实给枞阳人民带来了福祉。人心是一把尺子。否则,枞阳人民怎么会把美好的传说与一代君王联系在一起呢,而且还一直延续至今。

  那是一个满月之夜,我绕过早已改头换面的老街,独自一人登上了射蛟台。这个曾经是帝王威风八面的地方,此刻洒满了月光的温柔,四周群蛩鸣叫,衬托着古城之夜的岑寂与空旷。远方的莲城湖,仿佛是一个巨大的陶罐,盛满了晃荡着的月光;而达观山像古城的肺,一翕一张地吞吐着月光之夜的神秘与惬意。白昼的喧嚣逃遁得无影无踪,枞阳古城又退回到亘古的宁静,那些往事碎屑般在眼前缤纷,犹如汉武大帝的千军万马,“嘚、嘚”的马蹄声踏破万里风云,渐渐地远去……当洪水舔舐一切、祸害一切的时候,我想这是不是时代进程中的一个插曲,是否意味着大汉王朝的泰极生否?而现在,脚下的枞水分外潺湲与恬静,几乎感觉不到河水哗哗地流动,就像无法听见时光匆忙的脚步一样。有谁知道,古城枞阳曾经给汉武大帝输送了多少帝王之梦?又有谁知道,汉武大帝曾经汲取枞阳大地多少营养?只有月光看得清清楚楚,只有山川记得明明白白。

  站在射蛟台上回溯过往,我不免想起姚鼐《夜抵枞阳》一诗:“轻帆挂与白云来,棹击中流天倒开。五月江声千里客,夜深同到射蛟台。”我想,姚鼐在外颠沛流离长途跋涉后回到故乡枞阳,夜半站在射蛟台上,该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呢?

  枞阳古城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它依山傍水,与长江相通相连,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枞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小时候,我亲眼看见过人们挖出的古城墙的砖,枯水时河道里的瓦片,以及散落的铜钱。这些历史的陈迹,往往被我们熟视无睹而忽略了。那时,家里没有自来水,用水需到长河里去取。每次挑水,总有鱼儿随水入桶,真可谓之“罾捞虾鳖瓢舀鱼”。也正是由于长河与长江相通,每当雨季,长江之水长驱直入,淹没农田,毁坏庄稼,百姓深受其苦。解放后,虽然修了大闸,但由于种种原因,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每当雨季,大雨倾盆,连日不开,一夜之间,洪水便吞没了良田千顷,村庄遭受灭顶之灾,百姓苦不堪言。有时连县城也难以幸免,搬家成了常事。我在县城居住的十余年间,就经历了好几次搬家的痛苦。早上洪水离家还有六七尺,心想,今天应该问题不大,哪知黄昏洪水就封门了,只得将家具向高处搬,一路上坛坛罐罐不知打碎了多少。一家人挤在刚刚支起的棚屋里,一到夜晚,黑灯瞎火,蚊蚋如雾,那种滋味,一言难尽。以至于每到梅雨季节,我们的心就悬着,直到梅雨季过完,一块石头才会落地。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已经走过了二千多年,汉武帝连同他的大汉王朝,早已被雨打风吹去。如今,站在射蛟台上极目远望,枞水长流,江天一色,好一幅江山的图画。我以为汉武帝射蛟只是一个象征,无论是神话故事也好,还是民间传说也罢,重要的是它给天下苍生带来了什么?这才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要说彻底清除水患的侵扰,还是在改革开放后,政府在枞阳镇四周建成了防洪墙,才真正锁住了水魔。

  五十多年前,我从射蛟台下来到了铜官山上,再也没有了洪水侵扰的噩梦。但依旧割不断我与故土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从来没有忘记射蛟台,没有忘记射蛟台下的岁月,以及生活在射蛟台下的人们……

  寻梦射蛟台,回望逝去的岁月,我的心里总是涟漪般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故鹦鹉学舌,步先贤诗韵作《射蛟台》一首,诗曰:“古城再拜射蛟台,山抱清流八面开。猎猎风幡归隐去,滔滔枞水日边来。是非功过自公论,毁誉贬褒任剪裁。道是汉皇搭箭处,虹霓一片染尘埃。”

稿件来源: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