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植树精神,从古诗词中走来

时间:2022-03-11 11:17:21

  刘平

  春天,那些种在江边,田野,大街,小巷的树让我们有了散步的好去处;而那些种在古诗词里的树更让我们酝酿了诗情,陶冶了情操,明晓了责任。

  让我们一起翻开泛黄的书卷,走进古人为我们栽种下的绿树浓阴中。

  古人种树,为的是衣食所安,生活需要。“树之榛栗,椅桐梓漆。”《诗经》中记载,卫文公始建城市,打造宫室,在大街小巷种上榛栗桐梓,榛栗可食,桐梓榨油。“浮阳骛嘉月,艺桑迨间隙。”趁春光正好,农事尚闲,在房前屋后种上桑树,能保衣食,能安乡愁——至今,桑梓依然是故乡的代名词。

  古人种树,为的是发展生产,保护环境。唐代大诗人柳宗元被贬谪到任柳州刺史时,号召并组织百姓,开垦荒地,种树种菜,在他的努力下,柳州可耕种土地面积大增,仅大云寺一处所开的荒地就种下了三万竿竹子。“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宋代词人辛弃疾更是认识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既然绿荫太少,那就多栽点杨柳吧,春来看千万条绿丝绦随风曼舞,夏至在绿树浓阴下漫步,岂不美哉?

  古人种树,讲究的是闲情逸致,天人合一。“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王安石诗中提到的湖阴先生就是个有闲情逸致的人,他把家安在旷野间,门前绿水环绕,远处青山隐隐。住的虽然是间简陋的茅草屋,但清扫得干干净净,房前屋后,亲手栽种的鲜花绿树生机盎然。这样的地方,怎能不让人心情愉悦,诗情勃发?

  古人种树,为的是传达心声,持守节操。“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自号五柳先生的陶渊明,不仅爱种柳,更爱植松。诗人把家安在幽静的山谷,白云在屋檐缭绕,青松长满了门前小路。诗人以青松自喻,表达归隐田园,淡泊名利的心声。白居易也是爱松之人,“手栽两松树,聊以当嘉宾。”“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春风骀荡之时,白居易亲手栽下两棵松树,如同结交了两位知己好友。白发苍苍之时,他亦不忘种下松桂,种下成林的希望。松树高洁,桂花高雅,白居易种下的不仅仅是树,还是情感与节操。

  古人种树,种的是责任与担当。“种下一棵树,留下一片荫。”西魏名将韦孝宽就任雍州期间,发现官道上用来计算里程的土台缺点很大,经不起风吹雨淋,需要经常维修,增加了国库开支和百姓劳役。他下令,雍州境内所有的官道土台,一律改种一棵槐树。韦将军的这一发明可谓是利国利民、一举多得。既找到了更坚固的里程标记物,更减少了国财民力耗费,既为人们提供了遮阳蔽日的更好出行条件,更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古人植树,体现的是为国为民的责任与担当。

  植树精神,从古诗词里走来,传递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让我们每个人都种下一棵树,成就一片林,持之以恒,合力攻坚,成就一个民族和时代的植树精神。

 

  

 

  

  •  

 

稿件来源: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