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跃忠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出我的敬爱和思念,为母亲,为自己。
乌龙山下,三龙湾桥边,西河水……100年前的人间四月天,母亲出生在那个刘家村,就在这样山清水秀的地方。
母亲名字很美——月琴。她出身殷实人家。母亲出嫁后,每年腊月,我的外祖父划着装满年货的小船,驶向我父亲所在的村庄。父亲是穷教书先生,却死要面子。外祖父的船靠岸,他也不好意思出门去接。气得外祖父笑骂着,卸货,走人。
我的母亲,思想挺好的。1949年春,解放军准备从无为土桥渡江,夜宿我家。母亲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大米熬成米汤喂伤员;赤着一双小脚,到地头挖野菜,给解放军充饥。土地改革时,母亲担任宣传队长,宣传土地改革,唱红歌,宣传破除迷信。
我的母亲,贤惠。我的祖父去世时,我的小叔才一岁,且聋哑,是母亲用一口一口米汤,把小叔喂养大,真可谓长嫂如母。我的奶奶当年得肺病,常年卧床不起。我的其他叔婶都嫌弃不管。父亲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是母亲一人独自伺候我奶奶多年,喂饭,擦身,端屎端尿,直至给奶奶送终。
我的母亲,勤劳。解放前,父亲常年在外地教书,母亲像男人一样,犁田,打耙,车水,割稻。少时家贫,母亲为贴补家用,常年在外劳动,一双小脚,穿着草鞋,抬土,挑草。我童年时,时常看到,太阳落山了,月亮升上来了,母亲还在菜地里施肥,浇水。
我的母亲,坚强。上世纪六十年代,家境贫穷。母亲从不向生活低头,再苦,也不向别人借一分钱。1954年,无为洪灾。母亲带着我讨饭,吞野菜,吃大糠,把七个儿女带大。文革期间,父亲被红卫兵批斗、关押。母亲四处找人评理,使得父亲很快无罪释放。因积劳成疾,55岁的母亲就双目失明。我在诗中悲切地写道:那不堪追忆的瞬间/您再也无法超度/光明之手/用您衣袖的一角/拭泪如雨/寒暑年年/您温和的笑意/舒展了多少皱眉的日子/儿女的人生四季/没有冬天/天亦有情/时空的经纬线上/您休憩的每一个驿站/都有一盏炽热的心灯/照亮您/晚霞辉映的路程。
母亲失明后的四十年,子女的孝心,温暖着她晚年岁月。她靠一台收音机,聆听大千世界;靠一根拐杖,丈量生命的长度……
五年前,母亲倒下了,倒在那个初夏的夜晚,再也没有起来……
想您,在眼前,在梦里,常常的,长长的,妈妈……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