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唯唯
年过花甲,回想六十多年人生经历,真正与自己为伴时间最长的就是书籍。
先说买书。最初有关书的记忆,源自儿时对小画书的迷恋。儿时,家里还是很清贫的,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摆设,只有一个占据了半面墙壁的大书柜。父亲爱读书,为培养我们兄妹三个从小爱读书的好习惯,每个月都会给我们买三本小画书。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形象生动、故事感人的小画书,就是我们最早认识世界的启蒙读物。
工作后,开始花自己挣的钱买书。那时每月工资18元,工资一发,留下10块钱的伙食费,余下的钱都买了书。我第一次用自己挣的钱买的书是《红楼梦》。那时书价不高,一套四本的《红楼梦》,只要3块4毛钱。虽说书价不高,但也经不住我那样花钱,所以每到月底,口袋比脸还干净。两年学员期结束,工资长到22块,依旧还是每月10块钱的伙食费,其他的还是买了书,《战争与和平》《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三国演义》《家春秋》《林海雪原》等中外名著,都是那时买的。
那会,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无斋说斋》,文中写道:“犹如画家希望有自己的画室,钢琴家希望有自己的琴房,乃至一个木工师傅希望有自己的工作间一样,我渴望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房。”写这篇短文时,我住在单位一间堆放旧物的小仓库里,属于我的300余册书分别装在四个编织袋里,一个挨一个地靠在墙角处。
再说读书。人生快意之事,莫过于清晨沏一杯茶,捧一本书,坐在向阳窗下。茶的清香伴着文章的优美一同滋润肺腑,仿佛走进另外一个世界,感知天地悄然轮转,聆听鸟儿啁啾鸣唱,思想在文字浸润中升华,心在另一个世界里陶醉。书的魅力就在细细品味中展示出来,无须用语言表达,阅读的最好感觉,就是去享受一段清静恬美的时光。
读书使人明智,能提升人生的高度。“高度不一样,你的胸怀和格局也不一样。你从20楼往下看,全是美景;但是你从2楼向下看,全是垃圾。”因此说,读一本好书,才能看得远,才能充实自己的智慧人生。读“红楼”而知兴衰,读“三国”而懂谋略,读“水浒”而晓义气。读孟郊的《游子吟》、杜牧的《泊秦淮》、李白的《静夜思》,那种感恩自省,那种忧伤悲哀,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仍然刻人心怀,犹同身受。不同风格间的碰撞,始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谓“精妙处,忍不住击节叫好;伤感处,止不住泪眼模糊;激愤处,耐不住拍案而起;谐趣处,憋不住哑然失笑”。
读书不仅带给我快乐,在阅读的过程中,渐渐地就会产生一些想法。于是,写作由阅读而延伸出来。开始写出了自己真诚、幼稚的小短作,懵懂也喜悦地踏上文学路。大半生过去了,读书没读出个什么名堂,写作也没写出个流芳百世的佳作,用朋友和家人的话说:最多算是个半俗半雅之人。
蓦然回首,读书几十年,如果真要是自己给自己做个小结的话,我的体会是,读书就是潜移默化的浸润。心境不好时,读书得以改变心境;心境好时,读书可以改变书的意境。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读《创业史》,对恍如隔世的人物故事,虽然感觉有些陌生,但却被那代人的奋斗精神所感动,柳青的名字从此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路遥在小说《人生》的扉页引用过柳青的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我把它作为座右铭,写在日记本上,时刻提醒自己走好人生之路。
古人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买书、读书,见证了我大半辈人生经历。我不知道还能与书相伴多久,但只要还活在这个世上,一杯清茶,一盏昏灯,一卷闲书,心神归一,悠闲而安静,沉默又陶然,足矣。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