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裕
在步行街的拐角有一处修鞋摊,摊主是一位老伯伯。许是常年风吹日晒的缘故,他布满皱纹的脸上,黑中透红,发着亮光。摊位是一辆电动三轮车,上面放着一只工具箱,车旁一台缝制机,再有一把大伞斜靠在车上。
老人一年四季在此处修鞋。困了,倚在车边打个盹。中午在附近的餐馆点一碗面条。我穿过步行街时,总会见到这个修鞋摊位,老人的样子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老人的生意时有时无。当下,修鞋的需求不是太多。有的人鞋子破旧了,嫌修补麻烦,随手一扔,再买双新的。还有些人,对旧鞋怀有感情,鞋子哪块坏了,修一修,补一补,将就着穿。老人有时闲个半天有时忙个半日。
媳妇的鞋子坏了,让我拿去修理,我首先想到步行街口的那位老人。当我把鞋递给他时,他伸出满是老茧的手接过去。仔细端详鞋的破损处,拿起刀子在鞋帮处开一道口子,然后穿针引线缝制起来。鞋帮太厚,老人不得不站起来,靠着车子用力把针穿过鞋的边缘。缝到一半时,一年轻女士的鞋带坏了,找老人来修理。他看了看我,我明白是征求我的意见,是否同意先给这位女士干活。我点了点头,他连忙拿起女士的鞋,放到机器上,摇动手柄,认真地缝起来。老人的一只脚有伤,不敢受力,干活时他总是侧着身子。由于鞋带的面积不大,老人三两下就缝好了,并用手抻了抻,看是否缝制结实,检查无误后把鞋递给那位女士。“大爷,多少钱?”“一块钱”“您有微信收款码吗?”“丫头,我岁数大了,弄不明白那东西,你如果有零钱就给,没有,下次再给也行。”我这才发现,老人的摊位上缺少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收款码。
智能时代的交易,大多数人兜里都没有多少现金,用手机支付已成习惯。去市场买货,每个摊位的明显位置上都摆放着二维码,即使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小摊,亦是如此,这俨然是时代的特征了。可在修鞋摊这,我一开始就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是少了那个方形的小码片。
那位女士翻遍了兜子也没找到一元钱。在她找钱的时候,我的鞋子也修好了,两元钱。正好我有三元硬币,一并给了老人,那位女士对我十分感谢,并坚持扫了我的收钱码。临走时她说,下次再修鞋,一定提前准备好零钱。
和老人闲聊时得知,修鞋没零钱给的事时有发生,老人也不计较。他从工厂退休后,闲在家里无事可做,虽然日子过得很舒服,但总感觉百无聊赖。自从摆上修鞋摊后,神清气爽,每天的生活也觉得有意义了。老人微笑的面庞上写满幸福的慰藉。
每次经过老人的修鞋摊心里总是暖暖的。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