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相传古代这里有大片梅林,因而得名。据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假谲》记载,三国时,曹操率83万兵马南下,遇上天旱,沿途缺水,兵将口渴难忍。快到潜山时,他灵机一动,对士卒说:“前有梅林,可食梅解渴。”士卒闻之,口舌生津,口渴顿消。成语望梅止渴即由此而来。据方志记载,唐宋以来,有不少名人,曾路经或逗留梅城,写下许多咏梅诗篇。明朝邢址在《游山谷记》中写道:“家藏修竹千竿里,人坐梅花两树间。”“出邑西郭,经田野间,民居多植竹为篱,孤梅横出篱外,花开正繁。”不难推想古时潜山境内的山野阡陌、溪河堤岸、巷头村尾长满梅树。
时过境迁,由于自然灾害加之历代兵灾,造成梅城一度“城前城后少梅花”。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到任潜山知县时触景生情,写过一首《题画梅》的诗:“挥笔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他希望天风把可爱的梅花吹到每家每户,让潜山的百姓都能像过去一样享受到梅花的清香,让家家户户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所幸今日梅城,已栽培梅花5万多株,机关学校、城市农村、家家户户植梅、爱梅、赏梅蔚然成风,真正实现了“家家门巷尽成春,暗香疏影绕梅城”。
其实欲赏梅花,还得去梅园。梅园距城区9公里,背倚天柱翠屏,面朝潜水绿波,以梅饰山,相辅相成,构成一幅美丽的天然图画。初春,我和友人再次踏进那迷人的梅园。因连续阴雨,游人较少,迎着冷飕飕的风,密匝匝的雨,撑着雨伞,缓行在通往梅园的小路上,虽有些凄清,但别有一番诗意。
进入梅园深处,我立刻感到诗意像湖水一样漫上心头。只见润如凝脂的红梅,洁如瑞雪的白梅,碧光盈盈的绿梅,明艳灿灿的黄梅,构成了一个缤纷多彩的梅的世界。那小小的花朵似乎不受半点尘埃的侵染,宛若悄然飘落凡尘的仙子,真是冰肌玉骨。梅花虽没有牡丹的雍容,没有玫瑰的妖媚,也没有杜鹃的俏丽,但她经过霜雪的考验,开的花却别具一番香味。置身花下,你就会被随之而来的清幽芳馨环绕,使人立刻想到“暗香浮动”的诗情。梅花的香气不像梨花、水仙花那样肥硕袭人,她若有若无,清逸幽雅,它是那么婉约和内敛。梅的枝干,姿态极美,有的疏影横斜,有的奇崛突兀,有的苍劲朴拙,有的狂放洒脱,怪不得古人说“梅以形势为第一”。
梅园的梅花的确名不虚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俏美人”,亭亭一株立于眼前,鲜红的花朵绽放在或青或褐的枝条上,宛如一位红装女子正俏生生地微笑。细细的雨丝打在上面,好似在花瓣上抹了一层油,使花瓣红得更加鲜艳夺目。游人们冒着细雨在梅花间摄影留念,笑脸与梅花相映生辉。
沿山谷流泉拾级而上,那历尽沧桑的涪公亭,翼然临于溪左的高地上。雕梁画栋的东坡别业、飞檐朱栏的书画院……都掩藏在绿丛中。老藤、古树、翠竹,点缀着山野绿坡,小鸟、松鼠、溪流,动感地写活了园景,展示着梅园的不俗风骨。花溪、石刻、奇石,让山野之趣更雅;草坪、雕塑、名花,让园林之味更浓。在这高洁的梅花丛里,在这幽香阵阵的香雪海中,我觉得自己的精神得到了提升,灵魂得到了净化。
冬春时节,来梅城赏梅,真的让人感悟到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句诗的真谛了。徐翀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