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烟火锅巴

时间:2022-04-12 09:12:52

  我的老家盛产水稻,水稻多,米粮无缺。故乡的烟火日子里,乡亲们烧饭清一色都是柴火灶,柴火灶里煮饭,待饭香时,再塞一把毛毛柴草,下层必然能掀起一整张锅巴。慢火焖煮下的锅巴既厚实又焦黄,吃在嘴里,有饭的柔软,也有锅巴的酥脆;如果再浇勺油汤在锅巴上,软和有韧性,亦有嚼头,吃下肚一天都舒坦,精气神十足。

  乡下人家的锅巴,一般在午饭时才有。烧锅巴也是很有讲究的,优与劣,全凭焐饭锅时的一把火,火弱了,结不起锅巴来,火猛了,锅巴又会糊掉,只有恰到好处的火候,才能结成厚薄均匀的锅巴。

  年少时,我就爱吃锅巴。那时家里穷,很长时间才能吃上一顿米饭。一看到母亲上锅台做饭,手头再紧要的事情我都要放下,转而跟随母亲围着锅台转,就为了赶早吃口香喷喷的锅巴。母亲是做饭的高手,总能根据米量多少在锅里添上适量的水,灶底加柴火烧开,看到锅盖边沿滋滋作响冒出雾气时,便将灶膛里的火暂时停歇一会,几分钟后,再添几把茅草,文火慢烧。不一会,香气就从锅盖里窜出来。此时,灶膛里的火虽已停熄,但仍有余温,锅里的米饭在余温的炙烤下,愈加喷香,锅巴也不会烧焦。每每开饭时,饥肠辘辘的我总是让几个姐姐先盛,自己最后一个去盛。其实,那时候心里存着的也并不是谦让,而完全是因为馋那一口锅巴。

  年龄渐长,我的食量也跟着大了起来。可缺少油水的日子,啥都不经吃,吃啥也都不耐饿,在生产队里躬耕劳作了一天,晚饭后不一会肚子就饿了。细心的母亲会想法子,将锅巴用热锅烤得焦脆,掰成一块一块的,备放在锅里,待我临睡前吃几口,再喝一碗热水,如此肚子便又饱了,一整夜都能沉浸在香甜的睡梦里,第二天一早又有劲头卖力干活了。

  参加工作后,小城里的吃食虽然多样化,可就是不见锅巴的影子,我时常心生念想。有一次,几个朋友邀我到离城十几里远的一个农家乐吃饭,在那里,竟意外遇到了锅巴肉片这道菜。我十分新奇地跑进厨房,想一探究竟——铁锅,柴火灶!这一幕,简直让我落泪。眼见刚出锅的米锅巴,饱蘸铁锅熟悉的清香味,在热油的作用下,滋滋作响,米香、肉香、汤香,一下子全被激活了,撩人食欲。我也跟着一下子来了精神,也顾不得烫不烫手,叠起锅巴就往嘴里送。

  闲来翻书,时常会看到一些有关锅巴的文字。据文字记载,锅巴至今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发现的是在江苏赣榆龙山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鬲片上的熟食品,薄如纸,色焦黄。据专家考证,这种熟食品就是锅巴,而其享有者很可能是位地方官吏,因生前特别爱吃锅巴,死后其家人便将锅巴作为祭品陪葬。让我诧异的是,几千年后,掩埋在深土之中的锅巴,竟然还能如此清晰可辨,真是不可思议。后来在《世说新语·德行》一书里,我又看到一篇《锅巴救命》的故事,说的是东汉三国时期,有个名叫陈遗的年轻人,非常孝顺母亲,他知道母亲爱吃锅巴,便在吴郡军队里做主薄的时候,随身带着一个袋子,每逢煮饭,就积攒一点锅巴,以便带回家孝敬母亲。后来,遇上东吴卫将军孙恩带兵攻打吴郡,已积攒到几袋锅巴的陈遗,来不及回家,只得带着锅巴随军出征。结果,吴郡大败,士兵溃散,纷纷逃到山林和沼泽地带,多因没有吃的而被饿死,唯独陈遗靠携带的锅巴活了下来。人们都说,这是陈遗那颗孝心得来的好报。

  梁实秋也写过锅巴,他曾动情地说:“锅巴就是焖饭时紧贴着锅结焦成块状的一层饭粒;它又香又脆,确实别有滋味,是我国汉民族的一种有特色的食品。”汪曾祺在他的《故乡的事物》一文中也这样写到:“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焦屑’。煳锅巴磨成粉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细细想来,锅巴这一民间原生态素食,从古至今,文人士子官吏平民皆爱,这在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中,并不多见。
 岁月在手指间流逝,滋味在记忆中沉淀。如今,人们大多用电饭锅煮饭,锅巴成了奢侈品。超市里的货架上,虽然也有各式各样的锅巴,可都是用设备烘烤制作的,且添加了各种各样的佐料,无论怎么吃,都没有老家铁锅里的锅巴那么纯正、香脆、爽口。味蕾深处是故乡,那一张张焦黄香脆的锅巴,既是岁月积淀的味道,更是烟火故乡的味道!檀结海

稿件来源: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