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瑞晨
桐城山水奇秀,良好的自然风光塑造了桐城的人文环境,也促进了桐城派的产生,姚鼐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直言:“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夫黄、舒之间,天下奇山水也……”桐城位于黄、舒之间,这里的黄、舒具体指代的是哪里,学界认识却颇有不同。互联网检索可知:“黄、舒:黄山、舒城。”桐城在黄山、舒城之间。但也有学者指出,姚鼐的“黄”“舒”是黄州和舒州之间。
“黄”“舒”具体指代何处,不妨进行一番考证。
姚鼐生活在清王朝雍、乾、嘉三世,今日闻名遐迩的黄山之名在当时并不常见,时人谈及此地区,多以徽(徽州府)、歙(歙县)等称,黄山在历史上也多以黟山称。而从地理位置来看,安庆府与徽州府之间相隔池州、宁国二府,但向西与黄州府接壤。
上古时期皖鄂交界地为古扬州地带,清人胡渭在《禹贡锥指》里说:“扬州有古汪芒氏之封。春秋时可考者,蓼、六、越、楚、吴、蒋、弦、黄、舒、宗、巢、舒庸、舒鸠、英、桐、钟离、朴,凡十七国。”“黄”“舒”为诸侯国名称。
隋唐时期的行政区划制度先后经历了州、县二级制和道州县三级制。黄、舒成为州名也在此时,隋代始以齐安郡为黄州,唐武德四年改同安郡为舒州。《隋书·地理志》载:“永安郡,后齐置衡州,陈废,后周又置。开皇五年改曰黄州。”《新唐书·地理志》也记载了黄州齐安郡、舒州同安郡等地地理概况。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黄州、舒州之地先后被吴、南唐等割据政权占据,因为地理位置相近,这段时期黄舒二字往往连在一起使用。《资治通鉴》谈五代十国时期杨吴政权有载:“吴有杨楚泗滁和光黄舒蕲庐寿……等州。”《通鉴地理通释》也记载:“有李景(璟)献庐舒蕲黄。”宋代马令撰写的《南唐书》载:“自江以北杨楚泗和滁光黄舒蕲庐寿海濠一十三州合二十八州。”北宋初,黄舒之地盛产茶叶。《续资治通鉴长编》有载:“苏晓为淮南转运使,晓建议榷蕲黄舒庐寿五州茶,置十四场,规其利。”
两宋之交,由于黄州舒州之地一度为宋金对峙前线,二地常连在一起称呼,见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宋高宗的《赐岳飞批剳卷》:“得卿九日奏,已择定十一日起发,往蕲、黄、舒州界。”
除姚鼐外,桐城派作家作文时也将“黄”“舒”放在一起使用。管同在嘉道之际受业于姚门,他在《刊刻敬敷书院课艺序》中回顾安庆历史,开篇即指出:“安庆一府据古皖桐舒黄诸国地。”显然,此处的舒黄,即指代上古时期“舒”“黄”之古侯国,和黄山并无关系。古人作文讲究意向相对仗,“舒州”更适合与“黄州”相对称。
“黄”“舒”二地大致经历了诸侯国名、州名到文化地名的过程。姚、管文中的“黄”“舒”从具体指代黄州舒州脱离出来,作为一种文化地名意向,来泛指皖鄂、安庆一带,桐城也位于此。今日黄州只是湖北省黄冈市辖区,舒则是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所指范围远小于历史时期。“黄舒”连用如同“江淮”一样,更多是作为一种区域地名记忆得以保存。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