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占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了我,无论如何这个事儿有点大。具体地说,是央广文艺之声《品味书香》节目主持人马宗武老师的采访。马老师堪称一届文化名嘴,他被中宣部聘为“中国好书”媒体专家代表,北京国际图书节形象大使,央广十佳节目主持人。忙中亦不忘写书,马老师出版了《我走了很远的路,才来到你的面前》《折腾吧,小青年》等好书。
采访是围绕着小说集《制琴记》展开的。这本小说集自出版以来,得到了多方鼓励,先后入选了全国“3月文艺联合书单”“文学好书榜3月榜单”“探照灯好书3月中外小说”。里面的故事大多发生在青岛老城。写老城我是毫不犹疑的。我在这里出生长大,如果以城市标志“栈桥”为圆心,某一天,我猛然发现自己半生都没有走出方圆三公里。我的确看过世界,看过世界之后,我仍然愿意回来,在大海的浪潮声里,在鲜咸的海风中,编织生命经纬。
青岛老城也叫“琴岛”,琴声在这里从未停止,民间的音乐素养非常高,晚上经常会有琴声从小区的楼栋里流淌而出,格外悠扬。毫不夸张地说,音符就是这一方的基因密码。1935年9月10日,《青岛民报》发了四篇文章,分别是《介绍中国提琴制造成功者》《音乐家王玫》《一位忠诚的艺术者给我的印象和思想》《我制造提琴的经过》。这四篇文章提供了相同的信息:中国第一把小提琴出自青岛;制琴者是著名音乐家王玫。后来,王玫又做了二十多把小提琴,送给贫困的音乐爱好者和学生。
第十九届百花文学奖的《制琴记》授奖词,对于我来说其实是一种点拨,里面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制琴故事里,阿占触摸到了人生的幽深并提供了东方的超然智慧。
何谓“东方的超然智慧”?这个命题或许可以从美善说起。美和善是和谐统一的,二者之间不存在矛盾冲突。美的一定是善的,爱美之人必定是有德、行善之人。我告诉马老师,《制琴记》里,胡三、韩五钟情充满灵性的手作琴和天籁般的乐音,做琴做出品格,不为五斗米折腰,主动赞助拉琴的少年;《人间流水》里,拾荒者喜子生性爱美,甚至爱读古典名著,家道中落后硬是靠拾荒还完了债,最后还不忘捐助疫情中的武汉;《满载的故事》,渔民满载天赋异禀,仿佛能和海洋发生心灵感应,珍惜大海的馈赠,敬畏每一网的收成,决不竭泽而渔……只为美善,一定属于“东方的超然智慧”。人心能和自然之美产生情感共振,从美到善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或许是贯穿这部小说集的内在逻辑之一。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我告诉马老师,对于状物摹景我通常是不吝惜笔墨的,细微之处见真情。总之,审美的经验和感受、兴趣丰富而精细,方能极尽修辞之能事以暗示大美之存在。
本次访谈对话只是个索引,接下来马老师还将变身说书人,读我的小说,这真是荣幸之至。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