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达研
“麻烦扫下行程码,再扫下安康码,谢谢!慢走!”
4月16日上午7点50分,蜀山区稻香村街道金湖新村小区门岗,我穿上志愿者红马甲,开始值守。
为迎战新冠肺炎疫情,市委发出下沉值守号召,市人大常委会及机关党组迅速部署,机关党员干部职工踊跃报名,先后三批出征。一线任务繁巨,留在机关的同志也悉数提出申请,参与节假日下沉值守。周六一早,我来到稻香村街道金湖新村小区。
稻香村街道名称和附近古迹稻香楼有关,这片邻近古城德胜门的厚土,见证了庐州亘古变迁和沧桑巨变。金湖新村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有400多户人家,院内绿树葱茏,门外店招林立,菜市、学校、医院等举步可达,居民间多熟络,遇到时微笑招呼,洋溢着平淡平实的生活气息与温和温馨的烟火味。姜夔写古庐州市井,“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想必就是这样吧。
周六的小区门口,人来人往,车进车出,城市脉搏在此均匀有力跳动;行人的口罩和门旁的“两码”标识牌,提示着疫情的存在。时代为幕,门岗为台,值守为缘,感动于、铭记下这疫情防控下的众生相。
场景一:爽朗的老人。“你们辛苦了!”寻声望去,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门卫大哥介绍,是小区居民牛老。牛老很爽朗,当问其高寿时,他摘下眼镜、挺直腰杆,笑着说:“猜猜看!”他今年87岁,1954年参军,先后驻守海南、福建等地,退休后随儿子来肥生活,一直住在这个小区。“变化太大了,小区门口路从泥巴路变成沥青路,合肥名气也越来越大。外出会战友,讲起来很自豪。”谈话间,我不时去验看“两码”,牛老不因话题常中断而介意,鼓励道:“你忙你的,你们工作越认真,居民心里就越踏实!”
场景二:耐心的母女。上午11点左右,一位女士骑着电动车向门口驶来,后座坐着一个八九岁模样的小女孩。我例行举起了“两码”标识牌,女士立即停车,掏出手机。这时,孩子突然开口:“叔叔,这是我妈今天上午第三次在这里扫码了……”女士微笑着打断了孩子的话:“只要有益防疫,我们不怕麻烦点。”她先扫行程码,再扫安康码,和孩子一起向我们挥手致意,高高兴兴进门了。
场景三:勤劳的外卖小哥。“请问小区就这一个门吗?”一位头盔、口罩、手套全副武装的外卖小哥,径直骑车到我身边,焦急地问。得到肯定答复后,他松了一口气,解释说,他本在另一个区域送外卖,这段时间所服务的店铺营业不太正常,他回家歇了两天,但思量再三,觉得在严格按照规定做好防护情况下继续工作,既利家庭,也利社会,就又出来接单了。只是新区域不太熟,绕了路,好在还是按时把外卖送到了。他取下头盔,摘下手套,掏出手机,给顾客打电话,手指每按一下屏幕,屏幕上都留下一颗汗珠。
一次值守一堂课,民心似海点滴合;众志成城尽舜尧,何愁不将瘟君锁。当我把志愿者红马甲叠好、交还时,心中信心更强、动力更足。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