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多维视角观浮山

时间:2022-05-05 11:21:05

  张文林

  浮山,又名浮渡山,有“中国第一文山”之称。现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桐城派始祖方苞在《再至浮山记》中说:“浮渡之胜,相期筑室课耕于此。”从她的文化内涵、历史源渊、自然风貌,自是独领风骚,从众多文化名人结缘浮山,从现存的摩崖石刻和浮山的红色文化、科教特色、佛教圣地等文化遗存来看,称浮山为文化名山可谓实至名归。但若从浮山现有的知名度、系统发掘成果和文化旅游热度来研判,显然仍有“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憾,与浮山所承载的山水人文之盛相比,确有很长的征程去攀登跨越。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浮山中学就读,当年高中实行两年制,要想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学完全部高中课程,并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难度可想而知。刚跨进浮山中学那古朴庄严的大门,我就被校园里几棵参天大树吸引住了,更让我震撼的是学校背倚的浮山,那雄伟的气势、刀削式的峭壁,随风传来的阵阵松涛,使我这个习惯在丘陵地带和菜子湖畔行走的乡下少年,感到从未有过的新奇与敬畏。在紧张的高中求学生涯,发愤苦读是第一位的要紧事。“穷不丢书、富不丢猪”,崇文重教的传统文化理念深深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在高强度的学习之余,比如晚餐与上晚自习之间,有近一个小时的个人支配时间,我常常和几个室友,结伴攀登浮山,有时爬到半山腰,就得折返回程,否则就会被严厉的班主任,罚站在晚自习的教室门外。飞来峰、百步云梯、妙高峰、滴水洞、会圣岩、金谷岩等经常是我们课外选修的“攀岩”目的地。春暖花开时节,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就成了我们课余嬉玩的“舞台背景”。晚上,下了晚自习,在就寝之时,大约10点多,常会听到那一阵阵时而尖厉时而阴森的猫头鹰的叫声,声音在浮山那片茂密的树林与空旷的山谷中回荡,我们住在由浮山华严寺庙宇改造的大寝室里,渐渐习惯了猫头鹰的叫声。以至于我两年后考上了大学,没有了这叫声“助眠”,开始几天经常辗转反侧。

  浮山是一亿四千万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浮山因何得名,既与“山浮水面水浮山”的奇特地形地貌有关联,更与浮山由火山喷发形成大量的熔积岩、幽洞和浮石密不可分。浮山有“三十六岩,七十二洞”,主景区19多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65米,洞幽壑奇、峰峦叠幛、美不胜收,还有大小天池、溪流瀑布、亭台楼阁,与不远处的白荡湖遥相辉映,清风明月,宛若仙境。是修身养性、吐故纳新,发思古之幽情、体悟大自然鬼斧天工之妙的最佳栖息地。

  浮山是千年佛教圣地。据《浮山志》和相关县志记载:南梁(公元502—557年)建寺,宋天禧年间宋仁宗赐名“大华严寺”。明万历神宗下昭,颁赐《藏经》,钦差大臣任大用送旨来浮山。浮山中学校园里的御碑亭就是明证。浮山的佛教几度浮沉,几度兴盛,鼎盛期,浮山寺庙有僧侣信徒数千人之众。明末清初,“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无可大世)来浮山住持,他是浮山十六代祖师,为曹洞宗二十九代世祖。如今浮山的摩崖石刻“行窝”,就是当年方以智在浮山的住处,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流泉格外引人瞩目,“行窝”二字由方以智亲书,与方大镇石刻“野同岩”近在咫尺。随着佛教的不断兴盛,浮山吸引了众多文化名流和社会贤达,唐代有白居易、孟郊,宋代有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明代有何如宠、左光斗、袁宏道、袁宗道、王阳明,清代有张英和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戴名世、刘大魁、姚鼐等近百位历史名人纷至沓来。他们慕浮山盛名,受住持高僧之邀,或精修佛法,或探访浮山密境,或饱览湖光山色,或诗词歌赋唱和,为我们留下480余幅摩崖石刻,这是一笔异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见说浮山麓,深林绕石溪。何时拂衣去,三十六洞栖。见说浮山洞,心与浮山期。三十六岩内,惟选一岩奇。”这是明代大理学家王守仁为浮山阳明洞所题诗句。清代康熙年间宰相张英称赞浮山:“吾邑山水,杰出江南北。而空、灵、奇、削及峰、岩、洞、壑之美,则又以浮山为最。”

  集中于会圣岩景区的石刻143块,张公岩景区87块,金谷岩景区75块,其余散布在浮山各处。名气很大的有“因棋说法”,“江南会胜”、“一线天”“洗心处”、“别有天”“止泓”等,蔚为壮观,堪称奇迹。有的刻在悬崖峭壁,有的隐藏在幽深洞穴,虽历经千年风雨,却依然清晰可辨,这里凝结着一代代浮山人的倾情守护和文化传承。如今,浮山摩崖石刻已列入国务院颁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浮山和浮山中学是那个时期的革命活动中心。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不少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来到浮山隐蔽下来,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安徽省第一任省委书记王步文在浮山的住地现已修葺一新。无产阶级革命家、将军、外交家、艺术家黄镇情牵浮山。“白玉兮为镇,玉可碎而不改其白”,毛泽东主席曾这样勉励他,“红色画家绘蓝图”,周恩来总理曾这样评价他,“将军不辱使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这样称赞他。黄镇是枞阳县横埠镇黄山(双井边)村人,他青少年时期就在浮山附近生活求学,在上海新华艺术大学学成归来后,担任浮山公学美术教员,曾支持进步学生运动并从事革命活动。他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并沿途创作了约500幅写生画和漫画(现存24幅),命名为《长征画集》,为这场伟大壮举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形象史料。他是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家,先后任驻匈牙利、印尼、法国、美国大使。黄镇于1980年11月和1988年4月,以国家文化部部长和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的身份先后两次回到故乡,两次来到浮山中学,看望学校师生,筹资捐赠6万元的书籍和教学设备,对家乡的文化事业发展和古文物的保护和修缮,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有人说,黄镇为家乡办了许多好事、实事,家乡观念强。黄镇纠正道:“这不叫家乡观念,这是热爱家乡。不热爱家乡的人,就谈不上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就是热爱祖国,爱国爱乡是一致的”。黄镇在生活上有“三不”:不抽烟、不喝酒、不受馈赠。1980年,他回村里吃了一餐饭,回到北京后,寄回人民币80元和10多斤粮票。红军高级将领孙炳文烈士的夫人任悦曾携女儿孙维世在浮山中学工作两年,1968年,周恩来总理接见浮山中学校友、原二十军副军长朱铁骨时说“浮山中学不同于一般的学校,它是当时那个地区革命活动的中心”。浮山中学创始人房秩五和儿子房师亮曾掩护过王步文、朱蕴山、周新民等革命志士。

  浮山更是来了就不想走的旅游目的地。浮山风景区活力初显、魅力四射。浮山是褐色的,因为她是火山岩喷发而形成的,浮山是红色的,因为她浸透了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浮山又是绿色的,她宜居宜游、襟江含湖、景色秀美、生机盎然。2016年枞阳划归铜陵后,我曾先后多次陪同省外客人到浮山和浮山中学参观考察,外地游客无一例外地对浮山大加赞赏。有位长三角区域媒体负责人站在浮山山顶的文昌阁上,极目远眺,近处的白荡湖和远处的长江风光尽收眼底,他称赞浮山“尽管不是旅游做得特别时尚的景区,但山上山下的原生态景观和文化遗存让人叹为观止。这种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相交融的多样性和层次感是国内其它名山所无法比拟的”。480多幅摩崖石刻被他们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活标本”。

  新华社原社长穆青为浮山中学题写的牌匾“名山名校”可谓是恰如其分。上海《文汇报》,作为一张全国性的文化大报,在2020年,派出4位文字和摄影记者,专程赴浮山风景区采访报道,用2个整版的篇幅,在“江南名镇”专栏中图文并茂地推介了浮山、浮山中学和浮山镇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优势,在长三角地区引起了强烈反响,无形中为浮山的文旅融合发展做了一次全方位的深度解读和权威宣介。受疫情影响,这几年,浮山风景区管委会接待省外游客数量可能增速放缓。但市区合力推动浮山文化旅游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硬核措施将陆续推出。高规格的浮山风景区管委会组建运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路径愈加清晰。浮山作为市县全域旅游的一颗璀璨明珠,我们对浮山文化传承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充满信心,对浮山更加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稿件来源: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