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绿色田野上的木屋

时间:2022-05-05 11:27:46

  卢达甫

  1991年夏天,皖南事变50周年。安徽省散文学会组织十几位作者,去泾县采访写作,准备出一本书。我也参加了。三十年过去了,我们采写的书《碧血黄花》,我写的散文《泾川文化泾川情》,还有采访时与农民的合影,都已在我的书橱与影集里尘封了几十年。当然,陪我到泾县乡村采访的县教育局的老吴,还有那破破烂烂的乡村小学的危房,以及安徽农业大学毕业的很年轻的乡长,都还记得。但随着时光的流逝,似乎渐渐淡忘了。

  惟有一件事,一个人,一房子,一直萦绕在我内心深处。那就是在安徽省作协副主席江流老师的女儿,还有她在泾县乡下的家——独立在绿色田野上的木屋。

  在泾县采访的那几天,不时地听朋友说,江流老师的女儿在泾县,在乡村学校当老师。采访结束临走前,我们与江流老师一起去看望他的女儿。一个大晴天的清晨,我们十几个人坐着面包车,从泾县县城出发,直奔乡下。走了一个多小时,车子停在一片碧绿碧绿的无边的平坦田野上,四周空旷寂寞,远远地,只有飞云,蓝天,绿树,菜地,一栋木屋兀立在一片菜地中间,十分显眼。江流老师带着我们走进木屋,他的女儿女婿正在屋里忙碌。这是真正的木屋。墙是木板的,地面也是木板的,门与窗全是木制的。木屋腾空而立,离地面有一米多,我们是走楼梯进屋的。房子很宽敞,门窗敞开,已是夏天,木屋很凉爽,室内光线与室外一样明亮。站在窗前远望,是一望无际的浓绿浓绿的田野与远处隐隐约约的青山,一幅淡泊静谧的山水画卷。

  江流老师的女儿一直没有说话,静静地微笑着给大家端茶送水果。朋友们谈笑风生,江流老师端坐不语。我默默地观察江流老师的女儿。她30岁左右,高挑个子,宁静,高雅,斯文,柔美,一个大家闺秀。她有一双与她父亲一样会说话的大眼晴,自我们进木屋后,一直在微笑,不说话,静静地默默地轻轻进出,在我们这批爱说爱笑吵吵闹闹的客人中间,这女主人似乎悄悄消失了,又似乎被客人忽略了。我坐在门口,听朋友们说话。他们说,江流老师的女儿从合肥到泾县插队后,一直没有回城,留在泾县农村当乡村教师,结婚了,有了孩子,这木屋是他们的家。说话间,江流老师的女婿与外孙进来了。小伙子高高的个子,很斯文,帅哥。小孩子五六岁了,一个文静的男孩。我们说笑了半天,江流老师的女儿女婿很少说话,只是静静地望着我们微笑。

  下午,我们坐车回泾县县城了。一路上,我一直傻傻地在想,1978年,中国的下放知青绝大多数都已回城了。1991年了,作为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的女儿,为什么一直没有回到省城合肥,一直在乡村学校当老师?她没找过父亲要回合肥?她父亲也没有想过要把女儿弄回省城工作?在她清澈无邪的目光中,我找不到答案。只有那一大片绿色原野上独立的木屋,一直在我眼前浮现,还有那文静甜美的年轻女人,那双会说话的美丽的大眼睛,长久挥之不去。

  此时此刻,她似乎还站在高高的木屋前,一直在目送她的父亲与父亲的年轻朋友。她的身边,是她的爱人,她的儿子。她是那么地安静,安静得像田野上的一缕微风,像村边小河里的一汪清水,又像乡村远空的一片白云。这是一个让人琢磨不透而又让人心仪的女人,她是那样地单纯,我从未见过的单纯。她的目光,又是那样的清澈,清澈如泉水。她的身上没有灰尘,她的心里没有污垢。她人在俗世,却似乎远离红尘,她身居乡野,却没如我挂在嘴边的所谓的看破红尘隐居之类的感叹。她只是默默地静静地在乡村学校当老师,天天与她的爱人与儿子在一起。她是一个纯粹纯美的人。这样的人,现在还能找到吗?

  直到今天,我都不知道江流老师女儿的名字。只有那一望无际绿色田野上的木屋,一直留在我的心里梦里灵魂里。

稿件来源: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