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敬纯,又名孙敬忠,字惟怀,1905年6月出生于望江县麦元乡沙堰沟(今鸦滩茗南村)一个农民家庭,在兄弟三人中排行老二。他自小好学,生性活泼,思想敏锐,1920年考入太湖县立中学堂。学生时代的孙敬纯热爱劳动,每当节假日回家,总是下田耕作,不失劳动人民本色,对贫病孤弱者深切同情。在太湖读书期间,孙敬纯受“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影响,渴望救国救民。1926年,桂系某部团长陈雷在太湖县更换旗帜,宣布参加北伐,孙敬纯和进步学生积极参与声援北伐军活动。是年,孙敬纯毕业回乡,积极宣传革命形势,与贫苦农民打成一片。
1928年3月,太湖人甘信元受组织委派,负责开辟太宿望地方党组织。甘信元随后在太望交界发展叶仁山(太湖)、叶义山(太湖)、孙敬纯(望江)等人加入共产党。是月底,中共太湖支部在太望交界大石岭建立特别支部,决定派特支委员孙敬纯到望江尚花棚(今长岭南台村)一带开展活动。孙以开杂货店为掩护,先后发展董得煌、孙大朵、孙帮瑞等5名党员,成立了党小组,孙任组长,9月扩建为支部,孙任书记,隶属太湖特区委领导。尚花棚支部是望江第一个中共基层组织,它的诞生是望江近代革命史上一个重大事件。此后,尚花棚成为太宿望党组织一个重要活动据点,党组织渐具规模。
1930年3月,根据安庆中心县委决定,望江特支在尚花棚建立,隶属同时成立的太湖县委,孙敬纯任特支书记。4月,望江特支扩建为望江区委,仍隶属太湖县委,孙敬纯任区委书记,时有党员50余人。党的组织在望江建立与发展,为农民运动的兴起,在思想上、组织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0年初春,太湖、望江连续50多天干旱无雨,春荒严重,农民以树皮、草根为食日益普遍,而土豪奸商乘机屯粮牟利,稻谷价格由每石两块银元飞涨到5元。3月下旬,中共太湖县委在尚花棚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分析当前有利革命形势,认为必须以党组织为核心,迅速组织农民武装,开展打土豪、分粮食的农民武装暴动,会上讨论了打击对象和行动计划。随即,孙敬纯在尚花棚召开望江特支委扩大会议,传达了县委决定,要求党员迅速到农民中去做好宣传鼓动工作,为武装起义做好准备。
4月14日,太宿望边区农民武装起义首先在望江金鸡山开始。甘信元、孙敬纯、陈大虎、殷幼堂等党的骨干分子和觉悟的农民共200余人从大石岭虎形地出发,直奔望江大土豪李干桢家。李干桢,金鸡山李家新屋人,曾在湖北做官,贪赃枉法,攫取大量钱财,他乘春荒抬高粮价,牟取暴利,激起公愤。晌午时分,起义队伍来到李家新屋,将李干桢家团团围住。起义指挥者向李干桢提出平价买粮,遭李干桢拒绝,起义队伍打开李家粮仓,把200多担粮食和1000多件衣物分给灾民,并缴获李家的枪支弹药。李干桢负隅顽抗,遂被拉到村外,绑在树上枪决了。
4月20日,甘信元在大石岭宣布“中国工农红军太望赤卫队”正式成立。
太望赤卫队下设3个分队,叶义山、孙敬纯、卓金和分别担任一、二、三分队队长,此时赤卫队员发展到120余人。5月15日,孙敬纯率领望江赤卫队员,与太湖赤卫队员一起,围抄太湖刘山铺五羊畈大地主李伯超家。16日午后,当赤卫队胜利返回金鸡岭时,遭到太湖商团和自卫队500余人的伏击。紧急关头,为了保存力量,减少伤亡,决定由甘信元、孙敬纯率队突围,陈大虎等掩护。成功突围后,队伍连夜赶回太湖许家岭,陈大虎、殷幼堂、孙大朵等不幸被捕,几天后在太湖县城北门外英勇就义。
金鸡山遭遇战,使革命力量遭受严重损失,党组织和赤卫队转入艰苦的地下斗争。白色恐怖下的望江,国民党县长冯熙周率领自卫团昼夜搜捕共产党人,尚花棚杂货店被烧毁,联络点被破坏,以林剑镕为队长的望江第三区保卫队,先后在尚花棚、父子岭、鹧鸪山、沙堰沟等地实行“村村清、户户点”的法西斯手段,企图全部缉捉共产党人,一举消灭革命武装。
8月30日,县长马吉悦得知孙敬纯和叶仁山等在大石岭一带活动,即令自卫团和便衣队追捕,孙虽奋力反击,终因力量悬殊、弹尽援绝而被捕,其余人脱险。在狱中,孙敬纯虽饱受酷刑,但坚贞不屈。9月7日,孙敬纯在县城大北门外英勇就义,时年25岁。
孙敬纯的牺牲,是望江党组织和农民运动的重大损失,他领导的金鸡山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起义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太宿望的统治,有力地配合了六霍起义和请水寨起义,声援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同时,它造就和锻炼了一大批革命干部,唤醒了民众,扩大了党的队伍,在太宿望边区人民心中矗立了血沃的丰碑。吴小平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