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散步,旁边一妇人扯着嗓子打电话:“来看戏啊,公园里天天有唱戏的,有《小辞店》,还有《秦香莲》,不晓得有多好看咧!”我被这一连串热情的、奔放的声音吸引了。
这位妇人说的是小城里的公园,我上下班必经之地。每天傍晚,都有一群穿着红绿戏服,甩着水袖,咿咿呀呀练声的票友,唱的是我们这里的地方戏——庐剧。“咣”的一声锣响,戏就要开始了。每晚,围看的人很多,尤其是一些老人,他们都是自带小马扎,从头到尾认真地坐着看完的。
在城里,类似这样的活动很多。而在乡下唱戏,却是很久以前了,而且,只会在秋冬季节。稻子一收,油菜一点,就没啥紧要的事了,忙婚嫁的,忙盖房的人家,会请一台戏班子唱上三天。风调雨顺的年景,村子里的人也会每户出上三五斗米,合伙请上一台戏班子唱唱戏,庆祝丰收。
等啊,等啊,戏班子真要来了。于是,村子里沸腾了,尤其是那些主妇,心里盘算着,鸡鹅鸭猪及早归置,床枕被子及早晒洗,田间的零碎小活手脚要放勤快点,只有家里家外收拾停当了,看戏的那几天才能安心。远嫁的姑娘是一定要接回来看戏的,娘家早早支使个腿脚快的孩子去送信。
打谷场上人突然多起来,一些男劳力开始打桩、搭台子、拉帘子——戏班子正式进驻了。虽然还没开唱,半个村子已空,尤其是年轻人和孩子们,把个戏台子围得水泄不通。“听说,这回要演《小辞店》了,看看胡翠莲(女主角)到底长什么样,那个杀人的陈大雷有没有白鼻子。”围观的人推搡着,说笑着。一箱箱大红大绿的戏服抬来了,长长短短的道具搬来了。“那个,那个,胡翠莲!”有眼尖的瞅到一个极俊的女子,俊到哪里,也说不上来,反正认定胡翠莲就是她了。看热闹的人向俊俏的女子聚拢去,指指点点,捂着嘴笑。
村子里有炊烟袅袅,有呼唤孩子的声音,不知谁喊一声:“快回家吃晚饭,早点占位子。”人群迅速四散开来。
晚上,村子里的煤油灯透出淡淡的晕光,戏台子上的汽油灯把夜晚撕个口子,亮如白昼。“当当当——”一阵密集的锣响,戏要开场了。附近的田埂上依旧人影憧憧,那是匆匆赶来的外村的人……
如今,农闲时节的搭台唱戏,在乡下已经消失,城里票友们的自发活动,倒是一年到头都有。
去岁,我遇见了庐剧传统曲目《小辞店》的传承人张女士,她说:“传统戏曲来源于生活,曲调朴实,清新易懂,民间观众还是相当多的。”这很是令人欣慰,希望无论时光多么久远,仍有人欣喜相邀:“来啊,看戏去!”
周芳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