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保存有几个老物件,其中之一是装在铁皮盒里的粮票。
粮票对现在许多年轻人来说是个陌生的名词,但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粮票记载着一段异常艰难的岁月。
粮票是1953年开始发行的。那时的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新。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供给制,即“票证经济”,如粮证、煤证、粮票、油票、布票、肉票、豆腐票等……听父母说,各类票证都有定额定量的规定:大人月口粮是30斤(上学孩子月口粮28斤),布票是3尺,肉是半斤,糖是2两,肥皂是半块等。
粮票有多种之分:全国粮票、省粮票、地方粮票。地方粮票只能在当地使用,省粮票只能在该省使用,出了省就必须换成全国粮票。全国粮票面额有半市斤、壹市斤、叁市斤、伍市斤等;安徽省粮票面额有壹市两、贰市两、半市斤、壹市斤、叁市斤、拾市斤等;安庆市粮票面额有伍市两、壹市斤、贰市斤、肆市斤、拾市斤、叁拾市斤等。
到了1993年,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票证终于完成历史使命,粮票已成为那个特殊年代的记忆。
我出生在1970年代末,脑海里对粮票仍有印象。依稀记得上学时买什么都要凭票,在特定条件下,粮票的价值等同于人民币,特别是全国粮票,属硬通货币。没钱买零食,粮票也可以兑换买到。买肉包子,一个一两粮票、五分钱,馄饨二两粮票、八分钱一碗,大饼油条贰两粮票、八分钱。母亲用节省下来的粮票,换过鸡蛋,换过铝盆铁锅;父亲出差前,总拿着粮证去粮站兑换粮票,以便旅途上用……
如今我们出门甚至不用带钱包,手机装上支付宝,就能完成支付。几十年之间,生活真是天翻地覆。黄娟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