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晴耕雨读

时间:2022-05-27 11:31:48

  去乌镇,有些人是奔着铺着青石板的雨巷而去的,有些人奔着橹声欸乃的乌篷船而去的,也有些人是奔着“人家尽枕河”的小桥流水而去的。我则不然,听说乌镇有个“晴耕雨读”馆,信马由缰地我便去了一趟乌镇。

  “晴耕雨读”馆位于乌镇东栅景区,据说之前是个大户人家的住宅,砖雕门楼,古色古香。“晴耕雨读”源自于南阳诸葛的《凤祥轩》词,“乐躬耕于陇中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意思很显然,晴天耕种,雨天读书。

  过去,大户人家的门楼照壁上常见有“渔”“樵”“耕”“读”四幅砖雕图案,“渔樵耕读”,在古代代表农耕社会的四个行当,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古人崇尚读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耕作者读不起书,读书人不屑于耕作。能做到晴耕雨读,既耕且读,其实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境界。

  读书好比耕作,一诗一词,收获的是气质;耕作犹如读书,一畦一垄,耕种的是心情。

  岁至今朝,人们往往烦躁于劳作的疲惫,世事的纷扰,为名而忙,为利而忙,很难静下心来去好好读一本书。读书,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必定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只要想读,有心去读,不管多忙多累,时间肯定是有的。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说过,“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由此可见,一个想着去读书的人,为了读书,可谓惜时如金。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老祖宗留下的一则古训,古人尚且能“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犁锄负在肩,牛角书一束。”“半榻暮云推枕卧,一犁春雨挟书耕。”生活在当今这个社会里的人们,风调雨顺,鲜衣美食,有什么理由不去坐下来,静下来,好好地读一本书呢。

  “晴耕雨读”,看似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其实字里行间蕴藏着的是人生的智慧与哲理。在这个世界上,时间是最公平公正的,不会给谁多一分钟,也不会给谁少一分钟,能做到“晴耕雨读”的人,付出的越多,收获的也必然会越多。

  (田秀明)

稿件来源: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