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宽
叶葆菁是一位建筑专家,同时又是一位业余作家。他的《架子工》《建筑者的舞台》等多首诗歌入选《安徽诗歌选》,小说《独乐大楼》、诗歌《思乡曲》曾获铜陵市优秀文艺作品政府奖。进入壮年,兴许是本专业的事情太忙了,葆菁老师一隔二十年几乎没有作品问世,直到他七十岁之后,才陆续在《铜陵日报》《五松山》《皖西日报》《铜陵有色报》等报刊上发表一批散文并形成自己的风格。
小说在于塑造人物,散文在于传达情绪。以叙事为主,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纵观葆菁的散文,我以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个“真”字,把抒情、议论、叙事融为一体,充满独特的情感体验。他的散文多由一个或多个小故事及其感言组成。他笔下的人物,如饿着肚子为教师的职称评审在省城奔波的章字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人》),童心未泯的老人在幼儿园和几岁的孩子一起做游戏的谢采筏(《忆采筏》),为挖掘本土文艺资源和培养文学新人呕心沥血的田清华(《铜陵文化长诗中的一行》)等,都是大家所熟悉的人,而那些采矿工、炉前工、建筑工等等,更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所以读起来真切而可信,像读自己的故事。葆菁的散文从不追求所谓的高雅,更不用名人的高论来训导凡人,也不用华丽的辞藻来弥补内容的空缺,而是直扑基层普通百姓,着力礼赞建筑工人“住着简陋的工棚,建起漂亮的房屋。建成之后又转向另一个工地,住进另一个工棚,在流离转徙中书写建筑人生。房屋上没有写着他们的姓名,只有烈日寒风在他们脸上刻下岁月的留痕。”赞美“作为国家长子的中国矿工,担当起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重任,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年华,有的也在高温﹑粉尘﹑硫烟等环境下,献出了健康乃至生命。一代矿山工人的献身精神和他们的付出,是铜陵精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感叹“老矿工吴师傅和杨师傅,提起上世纪五十年代井下生活时,他们依然乐观坦然,无怨无悔,还为今天矿区的智能化环保设施叫好。面对中国工人的博大胸怀,我们除了感激和崇敬,还能说些什么呢!”(《铜官山不会忘记》)在葆菁的心目中,曾经和正在为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人们,都是英雄,都值得歌颂。面向普通人,讴歌劳动者,用真情捍卫他们的尊严。在文艺为谁服务的道路上,叶葆菁努力探索着。
葆菁在铜陵工作生活了六十多年,深深眷念和对曾经岁月的悠悠情怀,笔下的散文睿智,老道,给读者以高尚的情操陶冶,净化向上的力量。葆菁对写作十分认真,一篇不到2500字的散文《铜官山不会忘记》,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冒着酷暑烈日,走访了二十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参加铜陵建设的老工人、老工程师、老教师等,倾听他们的故事,记了一大本笔记,最后选了其中十个人的材料入稿。他说,对于每个事件、每一个数字,在没有彻底弄清楚之前是不敢动笔的。如此严谨的写作态度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前不久《铜陵日报》副刊上发表的《一生负债》读后令人感叹。应该说,叶葆菁老师无论是做学问或是做人方面,还是比较成功、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但他列举数例表达他对社会、对师长、对亲友乃至对他的学生,都有许多欠缺之处,总觉得“出发的路上有人陪伴,回家的途中有人护送,迷茫时有人指路,跌倒时有人搀扶。回首往事,我奉献给社会的微乎其微,而社会给予我的却多之又多,幸福得让我于心不安。也曾想努力工作,做出成绩来回报师长,回报亲友,回报社会,减轻我内心的愧疚和自责,但总因能力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未能如愿,一生负债。”(《一生负债》)这种思想境界,不是随便可以达到的。而该文所述他六七十岁后还多次拜访他的小学老师,给他们带来快乐,也是不多见的。知恩感恩是他的思想与生活,同时也在他的作品中流淌着。最令读者感动的是叶葆菁对老师的一往情深。1994年,他回到阔别37年的故城六安时,第一件事就是寻访老师。“他说:我的父母已经去世,我回到六安其实就是看望我的老师。老师就是我的父母。我说回老家,我在六安没有家,我的家就是学校。这二十多年来,我每年都要回母校一中校园走走,看看学校的发展变化,同当年老师叙叙冷暖。”(摘自2017.12.12《皖西日报》,作者:徐航)
叶葆菁是学工程,用他自己的话说,“不善言辞”。他的散文语言直朴平实,但内涵丰富。有些句子十分感人,值得品味。让我们摘录两段与大家共享:
“从一排排墓碑前走过,心情不由下沉;读着一个个陌生的名字,无法想象出他们生前做了些什么。也许,他战功赫赫,事迹动人;也许,他劳作一生,声名淡淡;也许,她被人称作‘张妈’‘李嫂’,连自己的姓也只有家人才知道。然而,正是他们,还有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使这个茅草掩茅屋的破旧矿村,变成道路纵横、高楼林立的工业城市。正是老一辈们离开田园,拿起风镐电钻敲开了矿床的大门,不仅为蓬勃的建设事业送去了第一批原料和产品,而且用无私的奉献精神充实了一代又一代后人。”(《面对碑林》)
“曾经的日子渐渐远去,留下忽深忽浅的记忆,在融融春光里,在绵绵夜雨中缓缓流淌。曾经的得失恩怨,随着风雨的涤荡而变得模糊。过去了的不再回来。也许那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漩涡正是今天平平坦坦的铺垫,那些曾经的痛苦和哀怨正是我们必须付出的代价,尽管它很沉重。随着争强好胜和幼稚无知的淡去,彼此感悟着和善友爱的温暖与平静。不再傲慢,不再冲动,不再斤斤计较,不再好高骛远。回眸曾经,淡然一笑,心平气和,天宽地阔。”(《曾经》)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