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中
在浮山会圣景区一处石壁上,有一方石刻,正中是楷书“枕流岩”三个大字,右边题款“大明万历十九年春月知安庆府事赵寿祖书”,左边落款“同知王承统推官王德光知县黎道炤仝立”。
这方石刻位于一座半开放石窟上方,石窟上为壁立悬崖,下方据说曾有清流蜿蜒而过,如今只在山雨倾盆时,方有溪水穿流。
枕流岩也许因为当年果真是岩石枕着山溪而风光独具,也许径取“枕流漱岩”之意。若取自“枕流漱岩”,则寓意“退隐山林”。“枕流漱岩”原句为“枕石漱流饮泉”,出自曹操《秋胡行》,意为“以石为枕、以流漱口、以泉为饮”,其意不言自明,这是一幅高士隐居山林的惬意画面。
而“枕石”一变而为“枕流”,则与《世说新语》中的一则逸事有关,说是某甲因厌倦俗世生活而萌生退意,遂向某乙吐槽说:我将以“枕石漱流”为人生乐事。可是,他在引用“枕石漱流饮泉”时,因为口误竟将“枕石漱流”说成“枕流漱石”而遭到对方的嘲笑。于是,他急中生智辩解道:我并未说错,以流为枕可醒脑,以石漱口可砺齿。此番曲解竟令“枕石漱流饮泉”别有新意,后世引用者更多。
因这方石刻而名垂后世的四人中,竟有两人与左光斗有关:
其中的赵寿祖,字山甫,河南汝阳人。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举人、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进士二甲第五十一名,曾任安庆府知府,即题款中的“知安庆府事”。
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春,赵寿祖在同知王承统、推官王德光和桐城知县黎道炤的陪同下,游览浮山胜境后,欣然提笔写下“枕流岩”三个大字。此时,距离他初识左光斗,时间已过去三年。
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的一天,十四岁的左光斗正在家中埋头苦读时,偶然发现窗前一株麦子的麦茎上竟然长出三支麦穗!他自以为吉兆,遂挥笔写就《瑞麦赋》,在家人陪同下,专程向时任安庆府知府赵寿祖报喜。
赵寿祖读罢《瑞麦赋》开玩笑道:“这种麦子在北方很常见,不足为奇。”
左光斗争辩道:“这种麦子若在北方很常见,固然不足为奇。可是南方又有几人见过?同一麦子在不同地方,含义自然有所不同。倘若南方少见,则为吉兆!”
此番颇富思辨色彩的言辞,出自一位十四岁少年之口,着实令赵寿祖吃惊不小。他转而正色问道:“你写文章么?”左光斗点头以应。赵寿祖当场出题两道,左光斗均对答如流,其文名随之鹊起。
其中的黎道炤,字明中,江西南昌丽阳人,进士出身,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八月出任桐城县令。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十九岁的左光斗来到县城参加县试,县试主考官为县令。当时,黎道炤已被举荐为给事中的京官,因继任者尚未到任,故由他暂时代为主持这场县试。黎道炤对一位名叫左光斗的考生文章极为欣赏,遂将其录为冠军。
此即“枕流岩”背后的故事,由此始信“俊美的石头会唱歌”。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