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村经历了从草房到瓦房再到楼房,甚至出现一种临时简易板房的变迁,从满足遮风避雨到舒适温馨,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我们村几辈人一路走来,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见证了平民老百姓生活的变迁。
艰苦朴素的草房
爷爷和奶奶最初住的就是草房,它在风雨中陪伴了爷爷和奶奶很多年。人字形的茅草房,仅有一层,层高两米左右。虽然是三间房,但是除去中间的堂屋,只有两个房间,我不知道,爸爸兄弟姐妹六个人小时候是怎么住的。草房传承着一代人的艰苦朴素良好品质。草房上的草,原先是野生的茅草,后来没了茅草,每年春天,爷爷都要用麦秸来给它修补,才撑得过春夏的雨季。麻雀最喜欢把巢筑在草屋的屋檐下。黄昏时分,鸟进鸟出,鸣声啾啾,十分热闹。草屋的正面中间是一道门,门不够高,听爷爷说每次家里来亲戚进进出出都容易碰到头,惹得屋内一片笑声。两边各是一扇小小的木质窗户,阳光透过窗户洒向屋内,午后时光变得缓慢起来,慵懒惬意,这成了一家人的乐园。可惜我是没有见到过这草房。
自强不息的瓦房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爷爷和奶奶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把家里的草房变成了红砖瓦房。房顶是尖斜的,铺着红红的瓦片。房顶由架梁支撑,多用常见的榆树、槐树、杨树等树木主干。瓦房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展示自身的优点。夏天太阳的毒辣传不进来,冬天屋里的温暖亦传不出去。瓦从梁上一层层码下来的,到一定的年限要更换,相对来说比较麻烦一些。瓦房在下雨天就变成了乐器,每片瓦的大小差不多,可经历了十几年的风霜,岁月早已将瓦片侵蚀。一场场的秋雨,在瓦房上敲出一段段扣人心弦的乐章,像是雨中的倾诉,荡在乡间,给村庄也拂上一层忽远忽近的质朴感。
奋发向上的楼房
社会发展了,农村富裕了,家家住上了楼房。我家的大瓦房被拆掉了,建成了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小楼房。房间也变得多了起来,宽敞舒适,窗明几净。家里配置了各种电器: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等。小洋楼四周种上了花花草草,每家门口都有一片小菜地。儿时,等到夜幕降临,我便和小伙伴爬到楼顶,看风怎么吹、云怎么飘、夜怎么黑,数一数漫天的繁星,一颗颗星星在很高的天穹闪烁,像极了小时候最喜欢吃的水果糖,勾起无比甜蜜的怀念。秋天,乡村的稻谷已经成熟,带着一身金黄,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如约而至。整个村庄俯瞰下去一片金黄,处处呈现出丰收景象,原生态的景色美极了,楼房以它的奋发向上,支撑起一家人的梦想与希望。
保障生命的板房
新冠疫情来袭,全世界那多人因其离开了人世,我们村边却因为简易的集装箱板房,为我们竖起一道保护生命的屏障。检查点的防疫人员细心检查来往人员的行程码、安康码,测体温,从早到晚,24小时不间断。我们的生活学习依旧正常,村里一派安静祥和的景象,那是防疫志愿者辛勤付出的结果。中国创造了奇迹,我们村也创造了奇迹,我们有效阻止了新冠病毒的入侵。这简易的集装箱板房是我们生命的保障,我们为现在安宁生活感到骄傲与自豪。
我们村房子的“变形记”,宛如一曲先抑后扬的歌、一杯先涩后香的茶,让我感受着社会的进步,品味着国家的富足,享受着家庭的幸福。而这一切都是我们生在中国、长在红旗下、防疫在党的领导下。一把锤头,一把镰刀,两个如此简单的图案交叉在一起,成就了我们国家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新生代的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努力奋斗,未来争做党的接班人。
义安区朱村中学702班夏欣语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