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一天,我专程前往潜山市黄铺镇陈桥村,慕名寻访熊老屋门楼,一睹其建筑精美绝伦的风采。
熊老屋,坐落在矮山环抱的丘陵地带,村口池塘边一棵香樟树昂然屹立,树边立着潜山市人民政府保护古树的标牌,上面标明树龄为100年以上。老干新枝,郁郁葱葱,树冠直冲云霄,遮住了午后炙热的阳光,走在下面觉得凉意袭人。
那天,村民组长熊寿旺正好带领一班人在村头整修池塘,为池塘砌石头护坡。这是村里安排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他向我介绍,当年熊老屋是一个有一百多人口的生产队,以熊姓居多,还有秦、郝、陈等杂姓。边说边陪着我来到不远处的门楼前。
据现存的《熊氏家谱》记载,生活在这一带的熊姓一脉,为江西江陵郡,明末清初由江西丰城迁徙而来。按辈份推算,熊寿旺是熊氏第20代裔孙。这座熊老屋民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其第8代祖先象经公所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传说他曾在外地任过知府,盖这座房子时,因为是良辰吉日,当地那天有3座房子同时上梁,风水先生只好骑马主事,来个皆大欢喜。熊老屋建得器宇轩昂,十分气派,马头墙昂首云天。建筑全是木质结构,上、下堂轩,有6根粗柱子交错而立,中间抽巷,下雨天不走湿路,起居方便。那些年,村民聚族而居,上下堂轩,东西两头,都住有人家,充满人丁兴旺的烟火气息。
熊寿旺的印象中,老屋最热闹的时候是在1960年代前后,公社在这里办起了炕房、面坊。到了春季,每天炕房里都有小鸡出壳,毛绒绒的,惹人喜爱,叽叽的鸡鸣声,悦耳动听,从早到晚,一刻不停。那些时日,远近的妇女,身着蓝毛士林满襟褂,绾着发髻,满面春风,步履轻盈,手提小竹篮,上面盖着花毛巾,来这里用鸡蛋兑换雏鸡,或用现金购买,还有的来称挂面,人来人往,欢声笑语,充盈老屋。
随着改革开放,生活水平的提高,到了1990年前后,住在老屋的村民先后搬离,另辟地基盖起了楼房。老屋人去房空,少了人气。天长日久,缺少维护,慢慢衰败,直至倒塌,只留下坚固的门楼依然坚守在老宅基地上,仿佛在向来来往往的世人诉说往日大宅子的无限风光。
细细打量,门楼的基脚用巨大的青石条层层垒砌,各呈角度紧紧咬合,透着一种百年不塌的威势,令人顿觉古意苍然。内外两面墙均用大块青砖砌就,糯米稀拌白石灰勾缝,虽经两百多年的风吹雨打,青砖仍颜色如初,平整如镜,用手敲击,还清脆有声。建筑为江南徽派民居风格,齐檐封火,檐口处饰以波浪状花纹。门墩、门框用整块淡红颜色的花岗石打磨,坚固异常。两边门框上凿有圆圆的石洞,这是为了关大门时插木杠做门栓用。为防止开裂,石缝处有铁条穿过加固。
门楼背面,做工考究,中间嵌有“耕读传家”的匾额,字迹娟秀,墨色浓重,下面分别安置饰有莲花、菊花等图案的4个门当。底部的砖雕,有反映农耕生活的图案,人物栩栩如生,花鸟虫鱼呼之欲出,每一块都不失为是艺术珍品。
近些年,当地人怀着敬畏之心,对古门楼进行了抢救性保护,清除了附在建筑物上的杂草,加盖了小青瓦。市旅游文化部门的领导也来到这里考察,提出保护意见。熊寿旺说,现在,经常有人来这里观瞻,赞叹古门楼的精美,感慨岁月的沧桑。黄骏骑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