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九年年关将近,江宁人于景廉衣袍褴褛,一瘸一拐,冒着严寒辗转叩开北京西山老乡家的柴门,外面狂风呼号,陋室内相顾戚然。客人惨言家中已三日无炊,小儿女饥寒难耐,嚎啕不止,惨不忍听。告贷无门,实是走投无路,才来府上叨扰。主人其时家徒四壁,友人写诗说他一直是“举家食粥酒常赊”,足见其生活也困顿不堪。即使倾囊相助,无异杯水车薪。挽留一宿,待次日求告友朋,以解来客燃眉之急。夜间闲话,说到京城近况,于景廉有点意忿难平,某公子玩风筝,一掷几十两银子,够我一家活命半年。不想一句话如醍醐灌顶,主人面有喜色,说:“有了!”当即裁纸劈竹,为于制作几只风筝,又借了些,凑十两银子给于景廉度荒。
当年除夕,大雪纷飞,于景廉骑驴冒雪来访,驴背驮满鸭酒鲜蔬,老远就报喜:“不想三五风筝,竟获重酬,所得当共享之,可以过一肥年。”从此,老乡教他风筝制作,于景廉终于脱贫。
这个扎风筝救命的老乡是曹雪芹,如果光作几只风筝救助残疾老乡一家,那曹雪芹就不是写《红楼梦》的曹雪芹了。
瘸子于景廉靠风筝脱贫之事,让曹雪芹有了新的想法。出身江南大富贵人家的曹雪芹,聪慧过人,童年锦衣玉食,琴棋书画之余,耳濡目染各类精巧绝伦之物,进而熟悉百工之法。少年时家道败落,成年后虽有薄俸,但大多周济了穷人。世道艰难,自己手脚齐整尚只能勉强糊口,那些鳏寡残疾不能自活的人,又能向谁伸手?
风筝本来不过是便宜的小玩意儿,即无书画的雅,又不能当器物用,可是做得好,一样可以卖上高价。如果自己编写一本制作指南,可以拯救多少困顿之家?
年后曹雪芹即开始搜罗前人著述,仔细研究风筝起放原理,扎糊的方法,胪列分类的目的,分析彩绘要领,汇集成篇。“为有废疾而无告者,谋其自养之道。”
乾隆二十二年清明前三日,书成。此篇名为《南鸢北鹞考工志》,是为残疾人撰写的《废艺斋集稿》中的扛鼎之作。而《废艺斋集稿》也是目前除《红楼梦》之外曹雪芹唯一存世书稿。
这是一本面对穷苦人的风筝制作教科书,介绍了四十三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的技法和工艺,每种风筝都绘有彩图、骨架图,为能口口相传,还配有扎、糊、绘等歌诀。按曹雪芹设计图样扎出来的风筝,大的可达数丈,小的不到一寸,却都能御风而起飞,不致倾覆。
第二年腊月二十四日,宗室子弟爱新觉罗·敦敏借书画鉴赏之名,邀师友曹雪芹携带风筝前往家中。此时,于景廉已经借城里朋友的门面开了一间风筝小铺子,曹雪芹不时给他谱画稿,做新样。于景廉常念雪芹大恩,没有他,全家早已被野狗啃了去。曹雪芹不让再提,说区区小事,不足挂齿,朋友本来就该有通财之义。
曹雪芹精于光影明暗绘画,尤擅“迷笔”,绘制风筝时将画理应用其中。那天摆在敦敏家门口的宓妃风筝,真人大小,栩栩如生,客人过子和猛一照面,以为是家中女眷迎宾,更别说那些昂然欲飞的燕子凤凰老鹰了。风筝逼真酷肖,尽显曹雪芹格物致知的匠心,而他高超的收放技术更是令众人击节喝彩。敦敏在《瓶湖懋斋记盛》中赞道:“观其御风施放之奇,心手相应,变化万千,风鸢听命乎百仞之上,游丝挥运于方寸之间。壁上观者,心为物役,乍惊乍喜,纯然童子之心,忘情忧乐,不复知老之将至矣!”
时朝中大臣、书画大咖董邦达知其为残疾人传技,感慨不已,欣然当场提笔,为其书稿作序:“好一片济世活人之心,知芹圃者能有几人!”
曹氏风筝流传至今,已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红楼梦》第七十回中,曹雪芹以浓墨重彩的笔调为风筝写的一台戏,也成为文化经典中的经典。
时值暮春,春风正好。湘云黛玉们在屋内作诗,一只断线的风筝撞上窗外竹子,开启了大观园放风筝序幕。书中说放风筝意寓“放晦气”,放掉烦恼和病痛。众丫头小姐兴高采烈,拿出各式各样的风筝:软翅子大凤凰,燕子,美人,大鱼,红蝙蝠,大螃蟹,七个大雁等等。再加上系在线上爆竹彩饰,一时空中琳琅满目。春风呼啦啦吹,铃铛叮铃响。你的风筝撞了她的,她的线缠搅你的线,众姑娘笑做一团。宝玉的美人风筝总是放不起来,黛玉一眼就看出毛病在哪,说顶线没打好呢,宝玉赶紧换了别的。黛玉的风筝飞得很高,一线用尽,竟舍不得放掉。紫鹃泼辣,一剪刀绞断线,说放了晦气你的病就好了。风筝飘摇后退,一时鸡蛋大小,展眼剩一黑点,再展眼看不见。别人都只说有趣。只宝玉叹口气:“可惜不知落到哪里,若有人烟处被小孩子得了还好。若落在荒郊野外无人处,我替他寂寞。”说完将自己的风筝剪断,教他们两个作伴去。
“我替他寂寞”,这一句真是动人愁肠,为的是黛玉的风筝黛玉的孤独和寂寞。一场热闹的风筝大戏,借断线风筝道出宝黛悲切的命运和真情。而曹雪芹为穷人做的那些风筝呢,饱含了更辽阔的真情,每一片纸,每一根竹,都闪耀着慈悲的光芒。芳纯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