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县系古“雷池”所在地,年均降雨量1366毫米。一面靠山,三面临水,水域阔大,年均径流量为8亿,素有“水乡泽国”“鱼米之乡”之称。古雷池曾是长江流域第二大泽——彭蠡泽一部分。江湖一体,水脉通联,“天与水模糊,不复知地厚”。气候温暖湿润,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优良,让广袤水域古雷池蕴藏着无限宝藏。
“靠水吃水”,先人们以水域为依托、利用水生生物的自然繁衍和生命力,通过劳动获取水产品,乃为渔业。勤劳朴实的古雷池先民们,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还创造了悠久丰厚璀璨的渔文化。
古雷池渔文化历史是悠久的。古代农耕社会传统四业“渔樵耕读”则以“渔”为首。古雷池先民的渔猎生产,同样经历了从天然生产原始捕捉到现代捕捞人工养殖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舜耕历山,渔雷泽”。远古时期就有舜曾耕于东至县东流历山,在历山江北望江县古“雷泽”(雷池)从事捕鱼活动的传说。县内汪洋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文物“陶网坠”证实,至少在5000多年前,望江先民已熟知结网捕鱼。
早在1940年代,山东微山湖、苏北高邮盐城等地300多户1000余人客籍连家船渔民慕名来到望江县泊湖和武昌湖流域从事流动性漫长渔业生涯。他们秉承“靠水吃水”的古训,在浩渺水域中,居家渔船,安扎水中央,一代一代繁衍生息。趸船就是他们一家一户的“房子”,旁边的渔船既是他们生产工具,也是他们小孩上学、上岸买菜买米、诊病等生活交通工具。他们曾利用风力发电,也通过架设小型卫星接收器收看电视节目。这种生产和生活场面成为当时湖泊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1968年开始,历经政府组织动员,陆续将流入本县数百户外港渔民分别安居在杨湾、青草湖、赛口红旗村,分别组建建农和建新两个渔业大队和武昌湖水上六户人家。随着全省“渔民上岸”民生工程的实施,又在县城凤凰小区兴建起“渔民新村”。
古雷池渔文化内容是丰厚的。古雷池渔文化除了富有厚重久远的历史底蕴外,还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一是富饶且珍稀的水生物种。望江县有名目繁多且不少珍稀的鱼类、甲壳贝类、爬行类及水禽类等水生动物,其中鱼类共有12个目23个科93种(属)。县境内水生维管束植物约有百余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莲、芡、菰、荸荠、芦苇、蒲草等。二是日益精致的渔具渔法和渔船。望江县渔具有百种之多。有网、钩、箔筌、杂特种渔具5大类。三是颇具特色的渔业工程。首先是特色鲜明的渔类洄游工程。望江县长江段有65公里,是中华绒毛蟹、中华鲟、江豚、河肫、鲥鱼、刀鱼及鳗鱼等珍稀濒危鱼类主要生活水域。这些洄游鱼类每到春秋季节则逆流而上(包括建闸后人工定期开闸放水),洄游到县内诸多湖泊水域索饵生长,而到了秋冬季节又从湖泊返回长江,直至洄游到江水海水交汇处繁衍后代。
古雷池渔文化形态是璀璨的。渔文化固然还应包涵渔民在悠久渔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渔歌诗画、渔俗信仰、美味鱼宴以及渔规渔政等形态范畴。一是数千年渔业史,涌现出了不少当地百姓传诵不衰的,有关与渔文化相关的诗赋谚语歌谣歌曲。有不乏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檀玑《秋渔杂唱》、范又蠡《漳湖秋渔赋并序》等鸿文名篇。尤其是土生土长的雷池人、著名黄梅戏剧作家陆洪非创作的《天仙配》经典歌词“渔家住在水中央,两岸芦花似围墙,撑开船儿撒下网,一网鱼虾一网粮”更是举国皆知,耳熟能详。二是诸如《卧冰求鲤》《宗母还鲊》及《渔樵耕读》等都成为古雷池常见渔文化图画或雕刻等美术作品内容,而且更是当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文化载体。此外,望江不少地方至今还保留过年跳“渔舞”即跳旱船、蚌壳舞及渔鼓鱼灯等节目表演。三是渔民的独特渔俗信仰也能彰显渔文化地方特色。渔业风险大,渔民文化水平低,故生死福祸,常祈于神灵。也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禁忌,如船家忌说翻、沉、滚、搁等字眼;吃鱼不能翻边。武昌湖沿岸渔民常把乌鱼头吊在门头以期驱邪避灾等。有新船下水前举行祭船仪式,唱《祭船歌》;还有“贴河”“下季脚”“抢网”以及“做鱼福”等系列传统渔俗活动,以图吉祥平安丰收。
古雷池渔文化功能是多元的。一是它的教化德育功能。厚重的古雷池渔文化常给人们以智慧启迪和情操陶冶。古雷池是“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哭竹生笋”“闻雷泣墓”三孝故事发生地。前两个故事主人公都与渔文化有关。“卧冰求鲤”是指东汉末战乱,王祥携继母和弟王览避难隐耕望江。母欲食鲜鱼,时天寒地冻,祥解衣,卧冰求得双鲤跃出。望江县今存有“卧冰池”石碑古迹。“哭竹生笋”的主人公是三国时任雷池监池司马(专职渔官)的孟宗。其中“宗母还鮓”早成为小学课本中“中华德育故事”之一。孟宗在任雷池监渔官时
结网捕鱼,作鮓奉母。母封鮓还之并曰:汝为鱼官,而以鮓寄我,非避嫌也,宜深戒之。这就是孟宗之母,教子清廉,封还鱼鮓,戒以避嫌的故事。这两个敬孝倡廉故事至今还一直在当地传为美谈。二是它的哲理处事功能。人们一惯反对只图眼前不顾长远“竭泽而渔”的处事做法。孔子曰“钓而不网”同样教人做事要留有余地,不宜一网打尽。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教人凡事要学会掌握火候。“鱼水情深”寓意关系密切,注重协调和谐。由于鱼类昼夜不合双眼,时刻保持警觉清醒,因而也被称颂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自律精神。三是它的进取祈福功能。“鲤鱼跃龙门”寓意打开美好前程的大门,是一种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吉庆有鱼”“年年有鱼”谐音为“吉庆有余”“年年有余”,又常作为人们祈福愿景美好之意。多吃鱼“聪明灵活”,多吃鱼“多子多福”,“人丁兴旺”也是当地人的吉言口头禅。
综上所述,古雷池渔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我们对其内涵和外延探究尚十分有限。如何保护、传承和弘扬渔文化的精髓,尤其发展休闲渔文化产业还任重而道远,同时也是望江打造生态示范县的一项紧迫而又现实的任务。吴志贵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